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木稔,日本当代著名作曲家,也是日本邦乐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和改革者之一。在他将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1969年,他与妻子共同创制了“二十弦”筝,从此致力于新筝的改良和创作,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筝乐作品。1984年1月至2月,三木稔创作了《松之协奏曲》,也是三木稔所作的流传性较广的几部古筝作品之一。该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传承性,在日本筝界的影响深远,值得一提的是,该古筝作品近年传入中国后也倍受中国习筝者喜爱。近年来,我国古筝创作日益翻新,人们对于日本筝、新筝、多弦筝的创作曲目研究也逐渐增多,对于其各方面的成果都有学习和借鉴,但大多从其形制、律制和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关注。笔者认为这些固然重要,但就作品本身而言的音乐创作手法也同样值得关注。中国一直在民族音乐创作的道路上摸索前进,而日本在这一方面的成果较为丰硕,且日本与中国的民族乐器存在着颇多相似之处,因此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以及音乐视野的开阔都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从文化背景、作曲技法、日本民族特征三个方面对筝曲《松之协奏曲》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特别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主题发展手法及音色构成等音乐本体方面着手分析。将日本民族调式音阶、筝的定弦法的发展及旋律动机的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作为线索,对日本民族调式和日本筝的定弦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同时也探讨了三木稔的《松之协奏曲》所呈现出的多种曲式特征并存、且结合日本音乐传统特点的曲式结构原则问题;日本民族调式、西方调式与民族乐器定弦调音相结合的问题;以及民族器乐协奏曲在音响平衡角度中的配器问题等。进而对《松之协奏曲》中的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音乐分析,试图展现其中所包含的作曲技术的特点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