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二叠纪末硅质海绵骨针分类、演化及灭绝原因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省东攀深水相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的硅质海绵骨针,且保存良好分异度高。海绵骨针很难进行系统学分类,只能按照其形态,如按照“轴”数,大小等进行分类,共有48种可确定类型和4种未确定类型,其中确定类型又可分为75中亚类型未确定类型分为10种亚类型。这些骨针包含了单轴、三轴、四轴、多轴和网状类型,同时也按照大小进行了分类。在东攀剖面,海绵是深海生物群落中较为重要的组成分子,该生态群落还有大量的放射虫、腕足类、有孔虫等生物。深水海绵多以骨针形式保存下来,而海绵骨骼是由多种类别类型的骨针构成,一个海绵可能有几种到几十种类型的骨针,不同种级甚至属级的海绵可能含有同样的类型骨针,所以很难把这些骨针归属于确定的海绵种中,只有一些特征型的分子可以分辨。东攀的硅质海绵骨针多属于普通海绵纲(Demosponges)和六射海绵纲(Hexactinellids)。在此文中,各种类型的骨针被详细的描述并与其它地区或时代的相似的海绵骨针进行对比。为了进步研究海绵生物的演化,我们对广西东攀和贵州马鞍营海绵骨针进行了统计。马鞍营剖面骨针类型远不如东攀海绵骨针类型丰富,且马鞍营海绵骨针类型都出现于东攀剖面(共52种类型,85中亚类型)。这些海绵骨针在接近二叠纪和三叠纪(P/T)界线附近分异度迅速降低,88%~90%的类型和88%~92%的亚类型消失,只有5种亚类型延续到了早三叠世,包括Oxeas A、Oxeas B、Strongles B、Oxy-orthpentactines和Oxy-orthohexactines A。不同轴数骨针类型的灭绝顺序不同:三轴和四轴骨针最先消失,然后是多轴和网状骨针消失,单轴骨针消失偏晚。不同表面结构特征的海绵骨针灭绝顺序也不同:分枝型和多刺型骨针较早灭绝,光滑型的骨针较晚灭绝或延续到了下三叠统地层中。其灭绝过程表现为逐渐的灭绝模式,并且可以分为两个灭绝阶段:第一阶段呈现出较慢的灭绝速度和较低灭绝率,第二阶段灭绝速度和灭绝率急剧升高。何卫红等通过测量大量的腕足类,发现其个体存在小型化特征,即越靠近二叠-三叠纪界线腕足个体越小。以此为例,我们选择了丰度非常高、且一直幸存到三叠纪的四种海绵骨针类型进行统计、测量,结果发现,海绵骨针在整个东攀剖面内存在四个大小波动的旋回,最终在第7层开始快速变小,其个体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进一步研究表明,海绵骨针大小变动主要与生产力有密切关系,与水体中的氧浓度关系较小,即食物越多、氧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海绵个体的发育。海绵骨针小型化的结果充分支持了Twitchett所论述生物在灭绝后产生小型化作用(Lilliput effect),同时也佐证了食物缺乏是生物个体变小的原因。通过小型化研究,作者发现海绵骨针的大小和其形态分异度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对海绵骨针大小、分异度和灭绝量进行相关性投图,发现生产力是海绵骨针大小和分异度变化的直接原因,而海绵骨针也限于其大小和分异度降低开始大量消失。利用粘土、地球化学、碳屑和菌藻类与海绵骨针各种变化对比发现,大量的火山作用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根源。海绵动物在每个火山活动旋回初期(依据粘土岩的密度和厚度把火山活动分为四个旋回)就大量的灭绝,而研究的四种海绵骨针个体和海绵骨针分异度直到火山最弱的阶段才减小,这个结果看似矛盾,事实是因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作用导致陆地产生的大量炭质碎屑为低等的菌藻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但充足的食物并没有完全缓解环境对海绵的压力,海绵骨针在整体上还是逐渐减小。然而,在东攀剖面第8层到第11层之间,长期的、持续的火山重要摧毁了整个生态系,水体里可能充满了有毒的物质(H2S)、大量的火山灰和陆源物质,致使海绵动物、放射虫等动物乃至低等的菌藻类都承受着摧毁性的打击。
其他文献
二叠—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是显生宙以来地史转折期中最显著的集群绝灭事件,它是地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整个绝灭事件涉及到的生物门类中,腕足动物是一个重要的门类。
西藏聂拉木县土隆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三叠系的代表性地区。区内三叠系发育良好、沉积连续,主体为稳定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几十年来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为该区三叠系研
西藏南部萨嘎以南发育一套晚白垩世-古新世含放射虫动物群深水相沉积地层。它们属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本文放射虫化石研究,在解释缝合带复杂的地层层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鲁丹期-埃隆早期是奥陶-志留纪过渡期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志留纪初全球壳相地层稀少,多数地区为沉积间断或笔石相地层
由于渤海海域地震、地质资料相对有限,导致渤海湾盆地资源量的探明程度还很低,所以深入研究辽东湾地区构造发育特征,总结断裂对圈闭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对于指导滩海地区的
要保证大庆油田4000万吨稳产再持续若干年,增加可采储量是当务之急。松辽盆地中浅层作为主要的新增储量接替地区,其未来几年的勘探任务异常艰巨。勘探目标也逐渐逐渐转向低孔低
对河流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流域化学风化以及化学元素在地球表生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关信息。同时,流域风化作用是全球长期碳旋回及与其有关的环境效应的一个
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各家出版社随之对高中英语教材进行修订,并由国家教材审定委
松辽盆地断陷是由一系列分割的断陷盆地群组成的,断陷走向总体上为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分别是西部断陷区、西部断隆区、中部断陷区、
泥盆纪末期Hangenberg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密西西比亚纪经历了骨架生物建造的复苏、繁盛和衰退的演化过程,并伴随该时期全球显著冰期-间冰期交替和板块构造活动导致的海水古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