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长江上游流域的非点源(NPS)污染已经超过了点源污染。论文选择长江上游作为研究区,建立了研究区数据库;开展人工降雨试验,确定研究区降雨、地形与非点源污染TN、TP的定量关系,将其NPS输出模型耦合,并进行参数率定;对长江上游1960~2003年的NPS污染进行负荷估算和时空分布模拟,探究研究区NPS污染负荷、主要污染源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其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得出了降雨、地形与NPS污染物流失的相关关系。(2)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3年的TN负荷分别为68.92万t、102.81万t、111.29万t、188.98万t、231.84万t和246.61万t;TP负荷分别为9.50万t、9.71万t、16.41万t、18.18万t、24.04万t和23.96万t。(3)1980年后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特别是非自然用地等人为作用取代自然因素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营养源。(4)1960~2000年期间,TN、TP的负荷总量与负荷强度均迅速增加,但2000年后增加速度放缓,这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有关;就NPS污染负荷总量与负荷强度的空间分布而言,1980年后TP、TP高负荷区是旱地,说明对旱地的水土保持与退耕还林等措施仍需加强。(5)对于长江上游,建议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减少坡面水土流失;开展保护性耕作方式,加强水土保持和“截汇”工作;变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控制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养殖,提高养分管理水平,减少养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