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贤时辈对双音形容词的研究多集中在语法特征、语义指向、句法功能等问题上,对“动名”式双音形容词的语法语义研究尚有较大挖掘空间。受到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启发,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全部“动名”式双音形容词为考察对象,着重考察这类词语的语法结构及语义识解问题。 首先分析表层的结构语义。根据构词语素的语义关系,将该类形容词内部词法结构分为支配结构与偏正结构,对其构成概况及结构特点分别进行总结。进而分类归纳了“动”素义与“名”素义,总结出“动·名”素义之间的语义关系为组合关系与融合关系。 然后探寻深层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隐喻机制以相似性为映射基础,发生于不同语义域之间;转喻机制以邻近性为映射基础,发生在同一语义域内部。运用隐喻和转喻机制,能帮助挖掘“动·名”语素的深层语义及其关系,完成从语素义到词中义的演变。 最后归纳出语义识解路径。动素义的识解路径以径直路径为主,名素义的识解路径兼有径直、曲折两种。结构性隐喻机制最为常见的整体义识解机制。认知机制能帮助实现从事件域到性状域的范畴转移,并能有效阐释词语兼类及多义现象。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动名”式双音形容词的语义及其认知机制。对语义识解路径的归纳与总结,可作为这类词语范畴化的理论基础。为这类词的理论研究及实际教学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