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式双音形容词的认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贤时辈对双音形容词的研究多集中在语法特征、语义指向、句法功能等问题上,对“动名”式双音形容词的语法语义研究尚有较大挖掘空间。受到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启发,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全部“动名”式双音形容词为考察对象,着重考察这类词语的语法结构及语义识解问题。  首先分析表层的结构语义。根据构词语素的语义关系,将该类形容词内部词法结构分为支配结构与偏正结构,对其构成概况及结构特点分别进行总结。进而分类归纳了“动”素义与“名”素义,总结出“动·名”素义之间的语义关系为组合关系与融合关系。  然后探寻深层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隐喻机制以相似性为映射基础,发生于不同语义域之间;转喻机制以邻近性为映射基础,发生在同一语义域内部。运用隐喻和转喻机制,能帮助挖掘“动·名”语素的深层语义及其关系,完成从语素义到词中义的演变。  最后归纳出语义识解路径。动素义的识解路径以径直路径为主,名素义的识解路径兼有径直、曲折两种。结构性隐喻机制最为常见的整体义识解机制。认知机制能帮助实现从事件域到性状域的范畴转移,并能有效阐释词语兼类及多义现象。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动名”式双音形容词的语义及其认知机制。对语义识解路径的归纳与总结,可作为这类词语范畴化的理论基础。为这类词的理论研究及实际教学开辟了新路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现代数字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类设计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落后之处,平面类设计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化市场发展的需求,所以笔者认为需要研究出更加适合现代市场需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文章主要从数字网络化教学模式新探究、发掘平面类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的交叉与联系进行跨学科综合系统教学、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平面类设计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提倡环保绿色平面类设计的节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