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在诊断时有约70%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pTa、pT1、pTis)。膀胱癌具有易复发的生物学特性,非肌层浸润性肿瘤患者行经尿道电切(TUR)术后,有50%—90%最终会复发。以往膀胱癌的预后的判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因素。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膀胱癌的复发,包括肿瘤数目、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肿瘤分级、肿瘤生长方式、微血管侵犯等。但各个研究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可能跟选择研究的因素、TUR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指征、研究的界值、随访方案及统计学方法等因素不同有关。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各个临床病理因素对其复发的影响。
目前膀胱镜检查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仍是诊断及监测膀胱癌的主要手段,但前者为有创性的检查,而后者敏感性较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努力寻找一些更加敏感、创伤性小及定量的预后指标,以更好地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BTAStat、NMP22、Immunocyt等方法有所应用,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仍未令人满意。
随着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人们可利用其研究膀胱癌的分子遗传学改变。研究显示,FISH可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及监测膀胱癌的手段,其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而其特异性亦较高。在本研究第二部分,我们评估了FISH在诊断膀胱癌中的应用价值。
由于上尿路及膀胱均覆盖着尿路上皮,且上尿路UCC与膀胱UCC具有相似的遗传学特性。因此在第三部分,我们亦探讨FISH在诊断上尿路UCC的作用。
第一部分探讨原发性非浸润性膀胱及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风险比例模型对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临床病理指标对复发的影响。
结果:随访23个月~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1个月。术后复发35例,复发率为30.4%。2年和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89.1%、80.0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生长方式与非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相关。
结论: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生长方式是影响非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诊断膀胱尿路上的皮癌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FISH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对59例膀胱UCC及30例对照组的尿液标本进行FISH及细胞学检测。比较两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膀胱UCC各个染色体畸变的几率。
结果:FISH诊断膀胱UCC的总的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分别为79.7%、22.0%,P<0.05)。两者的特异性分别为93.3%、100%(p>0.05)。9p21缺失的发生率为45.8%,而3、7、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畸变率分别为71.2%、43.3%和47.5%。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与膀胱癌的分期、分级相关,而7、17号染色体、9p21的畸变率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
结论:FISH在诊断膀胱UCC中敏感性高于尿细胞学检查,同时其特异性亦较高,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FISH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共有32例上尿路UCC纳入研究。我们对32例上尿路UCC及10例健康对照的尿液标本分别进行FISH及细胞学检测。使用的FISH探针为3、7、17号染色体及p16(9p21位点)探针。统计上尿路UCC中上述4个染色体畸变的几率。
结果:FISH诊断上尿路UC的总的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87.5%vs.34.4%,P(0.05)。两者的特异性均为100%。9p21缺失的发生率为46.9%,而3、7、17号染色体的多倍体性发生率分别为62.5%、65.6%、37.5%。
结论:尿液FISH技术检测在诊断上尿路UCC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的辅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