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性格”下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对沈阳地区下岗职工生活的观察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日益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样态,与我国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强烈反差,面对大体稳定的社会,众多学者深感疑惑:为什么政府用那么少的资源就维持了社会稳定。本文立足沈阳,以周边普通下岗职工为研究对象,采取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尝试通过对下岗职工群体真实生活状态、生活机遇的观察,获得对该群体的主体性认识,为这个社会学界的老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解释模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沃尔德对单位制的系统研究开始,单位组织研究便成为理解我国社会结构,认识城市社会的重要视角。作为一个社会人,进入单位,在单位形态里生活与工作,不可避免地被社会化为一个单位人,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单位制性格”。“单位制性格”是笔者在经验研究的反思过程中得出的,可以归为组织行为学概念,指在特定的生活处境下,人们价值体系和行为特征的综合,即对单位制研究的延续。 首先,“单位制性格”表现为对变迁的抗拒,这种抗拒不仅在“下岗”--这样突发性事件中强烈体现,也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以“阶层定型化”为表征日益凸显,下岗职工群体正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群体。 其次,“单位制性格”是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文明运作逻辑的体现,他们习惯动员,习惯做出贡献,习惯有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支撑。这种“习惯”使他们缺乏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同样,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集体行动的成本、情感动力及目标。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默默承受。这种“无集体行动”状态正是从群体的角度阐释在大转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的因素。 “单位制性格”同样反映个人与国家间关系,在当今独特的社会场域中,社会保障体系正替代“单位组织”成为一种新方式,新中介,联系个人与国家,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疑增加社会稳定因素。其中,相比代表“实质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的体现为“宣传作用”。 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共同作用,本文仅是对在“典型单位制”发源地沈阳,有着独特背景的下岗失业群体特征的社会基础分析,是探讨我国社会稳定因素的一种研究模式,是解读当下东北振兴政策取向及政策有效性选择的一种思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努力。
其他文献
本研究尝试运用质性的研究方法,以天津城市社区四个家庭的老年人为案例,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养老期望以及他们与其成年子女在选择养老方式存在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
社会和谐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我国目前有1亿左右的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他们在为城市繁荣和农
族群居住格局是特定区域内不同民族的人口构成、居住区域的空间组合状况及其变迁。它作为族群交往的一个场景、一个变量,用来观察族群交往的内涵、形式和程度。从理论上讲,各族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不同的家庭由于各自拥有的文化资本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化也就相应的不同,从而导致学生成长结果出现差异,学校教育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