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日益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样态,与我国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强烈反差,面对大体稳定的社会,众多学者深感疑惑:为什么政府用那么少的资源就维持了社会稳定。本文立足沈阳,以周边普通下岗职工为研究对象,采取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尝试通过对下岗职工群体真实生活状态、生活机遇的观察,获得对该群体的主体性认识,为这个社会学界的老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解释模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沃尔德对单位制的系统研究开始,单位组织研究便成为理解我国社会结构,认识城市社会的重要视角。作为一个社会人,进入单位,在单位形态里生活与工作,不可避免地被社会化为一个单位人,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单位制性格”。“单位制性格”是笔者在经验研究的反思过程中得出的,可以归为组织行为学概念,指在特定的生活处境下,人们价值体系和行为特征的综合,即对单位制研究的延续。
首先,“单位制性格”表现为对变迁的抗拒,这种抗拒不仅在“下岗”--这样突发性事件中强烈体现,也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以“阶层定型化”为表征日益凸显,下岗职工群体正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群体。
其次,“单位制性格”是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文明运作逻辑的体现,他们习惯动员,习惯做出贡献,习惯有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支撑。这种“习惯”使他们缺乏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同样,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集体行动的成本、情感动力及目标。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默默承受。这种“无集体行动”状态正是从群体的角度阐释在大转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的因素。
“单位制性格”同样反映个人与国家间关系,在当今独特的社会场域中,社会保障体系正替代“单位组织”成为一种新方式,新中介,联系个人与国家,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疑增加社会稳定因素。其中,相比代表“实质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的体现为“宣传作用”。
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共同作用,本文仅是对在“典型单位制”发源地沈阳,有着独特背景的下岗失业群体特征的社会基础分析,是探讨我国社会稳定因素的一种研究模式,是解读当下东北振兴政策取向及政策有效性选择的一种思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