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解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由于相关理论的缺乏,忽视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或者仅用“题海战术”、机械性练习等方式来进行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所用,从而无法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因此,通过研究学生理解力的内涵特征、结构模型与生成机制,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理解力的教学途径,对培养学生理解力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论文安排了五个章节,以“学生理解力的生成机制”为主线,以此推进学生理解力生成机制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系统考察了理解力及其培养策略等相关研究。第二章从理解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学生理解力的内涵及特征,为下一章分析学生理解力的结构模型奠定基础。第三章根据维金斯理解六维度观、理解的过程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从要素及层级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学生理解力的结构模型。第四章从影响因素、基本过程、支持条件以及学生理解力生成的宏观结构与微观机制几方面详细阐述了学生理解力的生成机制。第五章基于课堂教学的三大着力点,提出了三条培养学生理解力的教学途径。本研究认为学生理解力是中小学生在课堂知识理解过程中所具有的所有心理能量。它与理解能力有本质区别,但又包含理解能力。它具有整体性、生成性、建构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学生理解力的要素包括“四力一核心”:“四力”即诠释力、整合力、生成力以及反思力,“一核心”即思维力。每个要素具有理解意识、理解能力、理解行为三种层级。要素与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生成。其生成机制由宏观结构与微观机制两方面组成。宏观结构即“知识理解力——自我理解力”的相互循环转化过程;微观机制则是由自身影响因素产生的“外化——内化——再外化”的学生个体内部基本生成过程,每个基本过程所需的发生条件以及“对话——合作”的外部支持条件组成的一个循环过程系统。对应学生理解力的生成机制,课堂中应实施理解性教学。从学生、学科和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三大着力点出发,基于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深入学科本质以及推进学生持续理解的教学目标,以深刻体验、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学科核心问题为中心,代之体验式、整合性以及反思性教学途径推进理解性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