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环境对农村留守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农村2—7岁留守幼儿语言发展个案分析

来源 :中原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uan3660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在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短期收益对留守儿童教育长期损失的替代,也不仅在于农村幼儿园资源的严重短缺,而且基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两元结构导致的城乡贫富差距以及城市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入托、入学方面的严重歧视与不公。政府、学界与舆论界已经开始广泛关注农村学龄阶段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成长状况存在的问题。但学龄前的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留守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迟缓的问题,理论界的研究则更少。  语言是人类思维把握对象世界、表达主体感知、意愿、情感的基本文化形式。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发端于咿呀学语的幼儿时期,通过模仿与学习习得,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是幼儿表达情感与需要的必要手段,对其智力发育至关重要,甚至对其一生的学习能力也会产生影响深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排除个体差异,亲子教育的缺失,尤其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儿童智力的正常发育,并进而影响到这些儿童进入学校后的学习能力。  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也就不同。就家庭而言,留守幼儿家庭监护人类型、主要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资源以及家庭亲子活动情况等都影响到留守有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从留守幼儿所处的环境方面来看,农村幼儿园无论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都不足以为留守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关注度不够、社会提供给留守幼儿的语言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不足、进城务工人员面临子女入托难、上学难的不公,这些原因都提高了留守幼儿的数量,对留守幼儿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较差,心理健康普遍存在问题;留守与非留守幼儿普通话听说能力很差,在留守幼儿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留守幼儿语言能力基本不存在性别差异。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均对个案农村留守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较大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为改善农村留守幼儿语言发展的困境,家庭、幼儿园、社会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教育引导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树立家庭教育意识,营造温暖的幼儿语言学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留守幼儿数量;在农村幼儿园教育方面,在提倡幼儿园教育的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形成幼儿语言学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在社会方面,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在加大宣传、倡导亲子教育的同时,加大县城、乡镇、自然村落幼儿园投入的力度,倡导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并举,使留守幼儿语言问题的解决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逐步改善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使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的子女在入幼儿园、入校方面的严重不公状况得以根本改观。通过家庭力量、农村社区力量、社会力量结合,留守幼儿的语言发展学习环境一定能有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使广大留守儿童语言交往能力教育严重耽搁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避免语言贫乏与经济贫困的代际传递。
其他文献
机器人技术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兴起,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的召开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词,1959年,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则是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从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距今不到六十年,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只有短短三四十年。纵观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虽然其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不可谓不迅速,其研究和应用领域亦十分广阔,如应用于
学位
卡尔纳普的还原论基于罗素提出的“科学的哲学研究最高准则是:凡是可能的地方,就要用逻辑构造代替推论出的存在物”这样一种“方法论原则”。但卡尔纳普比罗素更为彻底地使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