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用以指示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指示作用,更蕴涵了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是一个城市文脉和灵魂的体现。2007年8月,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正式将地名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认识到地名的遗产价值,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主要有立法保护、地名标准化及信息化系统,地名遗产保护、研究、宣传等。此类措施往往有赖于政府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投入,耗费巨大,而地名的遗产价值却很少得到体现。因此,在静态保护的同时,我们思考如何将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做活,不仅使其得到保护,更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实现社会效应、经济效益的二合一。本文跳出现有文献、著作在地名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等方向的研究圈子,从旅游学角度出发,重点挖掘地名与旅游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将地名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如何使地名遗产真正“活”起来。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地名的文化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和遗产活化之间的重要联系,以及目前国内城市更名和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对地名遗产活化的成功案例研究,总结经验,使用RMP模型,指出地名遗产活化的一般步骤、原则和保障机制。最后,以南京为例,具体分析其地名的文化特性,提出地名遗产活化的5种一般模型,用以此类遗产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