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对恶性黑素瘤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

来源 :哈尔滨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多发生于皮肤的恶性肿瘤,采用顺铂和氮烯咪胺(DTIC)联合化疗对黑色素瘤有效,但其有效率仅为20%。白藜芦醇是一类多酚类化合物,近年来发现其有抗癌作用,目前国内有关白藜芦醇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生长影响和诱导凋亡的研究还是空白。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对人A375及鼠B16F10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诱导人A375及鼠B16F10恶性黑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 材料和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哗盐(MTT)比色法检测白藜芦醇对人A375及鼠B16F10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组选用30、60、90、120、150 μ M五个浓度梯度,测量24h、48h后细胞0D值。选择对两种细胞均产生较高抑制作用的药物浓度30 μ M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未加药,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和PI染色法检测24h后细胞凋亡率,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前后两种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白藜芦醇作用于人A375及鼠B16F10恶性黑素瘤细胞24h、48h后,各浓度的白藜芦醇均可抑制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存活率曲线下降。30 μ M白藜芦醇诱导人A375细胞凋亡率可达18.72%,对照组凋亡率为1.59%,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鼠B16F10细胞实验组凋亡率为2.18%,对照组凋亡率为2.38%。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不显著。 结论:白藜芦醇对人A375细胞及B16F10恶性黑素瘤细胞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人A375相对鼠B16F10恶性黑素瘤细胞对白藜芦醇更加敏感,24小时的IC<,50>值为68.6 μ M。白藜芦醇可诱导人A375细胞发生凋亡,对鼠B16F10细胞诱导凋亡作用相对较弱,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其他文献
《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小说创造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沙之世界,主人公在其压迫下,最终安于现状,由此获得通往外部现实世界的选择.本文以主人公与沙之世界所展现的
在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快速更替和流动是人们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本文以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为研究对象,在流动性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女性人物希拉里的流动性体验和
目的:观察应用疏肝清心法中医药辨证治疗心肝火旺型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综合分析中医药辨证治疗与现代医学常用药及新药相比,在疗效及避免副作用方面的优势。 方法:对42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坛史上一颗明艳的珍珠,她创作的草原三部曲之一《啊,拓荒者!》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本文首先对作者薇拉?凯瑟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粘膜免疫往往需要佐剂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本研究通过观察粘膜佐剂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Escherichia coli heat-labile enterotoxin,LT)的无毒突变体mLT63和CpG-ODNl826经鼻
摘 要:约翰·邓恩在其诗歌中面向各类群体表达了炼金术这一符号的不同内涵。本文运用符号三角理论并结合隐喻三角图形,通过分析由解释关联物的差异引起对象关联物的不同来解读炼金术的隐喻所指,其意义的转变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的剧烈变动。  关键词:炼金术;约翰·邓恩;符号三角理论;隐喻所指  作者简介:游晶晶(1995.6-),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
锡德尼文在《爱星者与星》中所描绘的爱情充满矛盾:一方面,男主人公大篇幅歌颂女主人公斯黛拉的美丽与忠贞,似乎他所展现出的对斯黛拉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另一方面,主人
摘 要: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审美意识是在人类的具体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具有某种不明晰审美取向的意识。它虽然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非自觉,但却十分重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意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格。中国和日本也是如此,作为两个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邻国,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既有契合之处,又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人类文化
本文选取小说《简·爱》在二十一世纪初出版的中英文两版封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模态文体学的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中英两版封面的意义构建及前景化的文体特征.研究发现英文封面
《小世界》中,“飞机”串联起诸多情节.作为现代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一方面,飞机缩短了旅行用时,促进了物理空间的流动,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