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THINKPAD_sl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关于黄河三角洲植被的研究多集中在植被类型分析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取样分析了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并以黄河的廊道作用为主线,详尽分析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状况及植物区系组成的特点,并找出其与干旱/半干旱区的联系;目前对黄河断流与降水量关系的分析,多以大的流域范围为单元,分析一定时间段内(多数为10年)降水总量的变化,所作的结论过于笼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针对这种状况,本文获取了黄河沿岸内蒙古段以上25个气象站点29年的降水及气温资料,与对应年份黄河利津站的年径流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借助四期遥感影像解译资料及东营市统计年鉴,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全面研究了2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土地利用/覆盖的景观类型及现状 黄河三角洲分布有滩涂地、低洼地、平地、河成高地、岗阶地和河滩地等6种土地覆盖景观类型,土地总面积7650.37km~2。在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农田面积最大,滩涂、碱蓬群落、柽柳灌丛、芦苇草甸等未利用地所占的比例很高。 2.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 从1978年到1987和2002年,黄河三角洲淤进大于蚀退,陆地总面积增加。在三个年份中,农田一直是该区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整个时段内,农田、农村居民点、河道的空间变化很小,其它土地覆盖/利用类型之间则发生着频繁的双向变化,充分说明了黄河三角洲以盐化土壤为主体的年轻陆地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演进变化的特点。 在不同时段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时空演化也存在着一定差别。1978以来,变化最大的均是各种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 3.土地利用/覆盖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 农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次是滩涂、碱蓬+裸地、芦苇+柽柳群落,总体上未利用地的比例很大,土地利用潜力很高。农村居民点、人工水体和碱蓬+裸地的斑块较多,破碎化程度高。 在人为干扰影响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格局发生着明显的动态变化。1978年以来,该地区总的景观形状指数增加,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破碎度提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三角洲的景观优势度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优势度指数依然
其他文献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天下宁”,做好农村公共服务至关重要。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是,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从农村公共服务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入
分析了实验室条件下对獾油进行精炼的方法,并在衡量了实验环境与工业生产工艺环境差距的基础上,对獾油精炼的工业化生产提出了建议。
抗菌脂肽是芽孢杆菌属产生的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肽,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和支原体的功能。由于抗菌脂肽高效、无毒,使得在生物医药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脂肽作为一
目的:完善獾油的质量标准。方法:比较5批獾油及其它4种动物油的外观性状,并按照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的方法测定它们的相对密度、折光率、酸值、过氧化值。结果:确定獾油相对密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2004年党和国家部委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议程做了研究和部署,旨在解决我国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的饮
现在施工的一般普通的多层民用住宅绝大多数是坡屋面,坡屋面的施工周期在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上占很大的比重,因坡屋面结构皆为全现浇钢筋砼屋面,结构较复杂,细部处理较多,若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及一国之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与环境等问题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也已接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央经济政策的重心。“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粮食作为我国农民稳定而可靠的收入来源,它在解决农民收入
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环境资源承载的有限
【正】 一、前言1956年5月在常德东郊德山地区发现不少战国时代的墓葬。经过将近两个月时间,我们共清理了44座战国墓葬,出土遗物共287件。德山傍于沅水的南岸,是常德市郊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