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西方美学在哲学层面都呈现出一种“生活论”的转向,生活美学成为美学在当下时代环境里发展的一大特色。随着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化和社会现象在当代的隆起及兴盛,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成为美学景观的日常存在。生活和审美的界限在日益消弭。无疑,就审美接受和审美体验来说,生活美学是世俗化环境下的大众美学。从表层上来说,广告、时尚、服装秀、建筑设计、电影等景观层层披上美学的外衣,充盈着城市大众光鲜陆离的日常生活。深层来说,我们的物质基础现实和主体自我现实也都被打上审美化的烙印。然而就审美主体的接受心理来讲,当代生活美学在中国的迅速崛起,美与生活的日益融合并非是在朝夕间,在传承上,它是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活性”审美特征遥相呼应的。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美学思想还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雅致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都带有浓厚的生活性气息。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体现为传统“生活性”向当代“生活美学”在雅与俗、和谐与冲突、非功利性和功利性以及自发性和被动性等审美问题的演绎上。本文将在阐述生活美学的传统根基、明晰其演绎路线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呈现,揭示其问题所在并展望对策。本文有前言和正文的四个章节组成。前言主要介绍生活美学的载体“生活”在当代日益凸显的重要性。概述生活美学理念的传统基础及中西差别。阐明全文的写作思路。第一章概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活性”审美特征和现代性演绎。从点明儒释道三家的审美理念均将焦点放在生活之主体——人——的塑造上,再到分析传统艺术门类诸如诗歌、音乐和书法等浓郁的和活泼泼的生活特征上来印证当代生活美学的心理根基在于传统文化中对“生活”的信仰。介绍经过二十世纪几次大的现代性演绎,传统的生活性审美特征由雅而俗,由非功利而功利,由和谐而冲突的转向,指出其渐显当代生活美学的端倪。第二章是全文重点,分析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勃兴景况。首先辩证的介绍了生活美学的当下定义。其次分析了当下的文化环境,如艺术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化的兴起、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盛行,并在此基础上来论证审美超越艺术而走向生活、审美精神的重构及其哲学依据,从而阐明生活美学如何成为可能。再次从表层审美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深层审美即物质基础现实和主体自我现实的审美化上来审视生活美学的日常表现及其意义。最后从广告、电影等当代艺术上来略窥生活美学在当代的景观。第三章是论述生活美学遭遇的问题及其挑战。列举了诸如审美泛化的拟像问题对生活美学之“真”的掩饰,审美泛娱乐化带来的对“善”的冲击等问题,透视生活美学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展开批判,反思崇高、优美和悲剧等美学经典范畴在当代生活美学中的变质和消逝。第四章是总结、呼应和展望。期望可以借助传统美学理念,诸如心性基础、自然审美和低物质化等给当代快餐化、物化和异化了的生活美学以启迪意义。引用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的和谐美学思想小文一篇,指明其参考意义。最后论证生活本身的自律性对生活美学的调节和指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