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患者易并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肝硬化患者发生IETM后,既可加重原有肝脏损害,又可诱发全身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参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引起肝硬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对肝硬化IETM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肠毒清颗粒为导师张照兰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方药,为了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及机制,我们进行了如下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肠毒清颗粒治疗肝硬化IETM的机理,揭示其对内毒素、TNF-α、IL-6、NO等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应用肠毒清颗粒治疗肝硬化IETM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SD大鼠70只购进后,先适应性喂养一周,然后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模型组、乳果糖组和肠毒清颗粒高、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后四组大鼠采取20%的四氯化碳液体石蜡油腹腔注射,每周3次,注射8周病理切片证实肝硬化模型复制成功,第9周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按体重100μg/100g一次性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在进行大肠杆菌内毒素腹腔注射前12小时各组分别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均予0.9%NaCl溶液5ml/kg体重灌胃;乳果糖组予60%乳果糖5ml/kg体重灌胃;肠毒清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肠毒清颗粒20g/kg、10g/kg体重灌胃;每日1次,共10天。采取标本前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12小时,10%水合氯醛水溶液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剖腹,腹主动脉采血5m1/只,制备血浆,采用鲎试剂测定法检测内毒素;取肝脏组织块按重量体积比加0.9%NaCl溶液制备成10%的组织匀浆,离心(3000转/分)10分钟后取组织匀浆上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NF-α、IL-6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水平。 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肝匀浆TNF-α、IL-6、NO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性均极显著(P<0.01);2.与模型组相比,肠毒清颗粒高、低剂量组血浆内毒素及肝匀浆TNF-α、IL-6、NO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性均极显著(P<0.01)3.肠毒清颗粒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匀浆TNF-α、IL-6、NO明显降低,且差异性均极显著(P<0.01)4.与乳果糖组相比,肠毒清颗粒高剂量组肝匀浆TNF-α水平降低,有显著差异性意义(P<0.01);血浆内毒素及肝匀浆IL-6、NO水平均降低,但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 结论:1.肠毒清颗粒能够阻止内毒素进入循环血并能拮抗或直接降解循环血中的内毒素。2.肠毒清颗粒能够降低大鼠肝匀浆TNF-α、IL-6与NO含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细胞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