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的biRGD-siVEGFR2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生物利用度及急性毒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整合素受体αvβ3在肿瘤新生血管及部分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课题组前期利用RGD环肽可与整合素αvβ3受体特异性结合特点,以小分子化合物将两个RGD环肽与siRNA分子通过共价偶联得到biRGD-siRNA分子,用于肿瘤靶向治疗。biRGD-siRNA可通过RNA干扰原理靶向沉默目的基因的表达,在基因水平治疗疾病。前期结果提示biRGD-siRNA分子可增强细胞摄取、促进内体释放并靶向体内肿瘤组织新生血管、沉默目的基因表达,表现出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药效。但是否具有成药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在体内使用的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需要详细的评价。但国内外对siRNA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少,尚没有成熟方法对biRGD-siRNA分子进行体内定量研究,更没有对肿瘤部位的biRGD-siRNA分子进行定量研究。目的建立准确可靠的biRGD-siVEGFR2分子体内定量方法,探讨分子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生物利用度同时研究其体内应用的急性毒性。方法1.建立可测定biRGD-siRNA分子在脏器及血清中浓度的定量方法。2.测定siVEGFR2、cRGD-siVEGFR2 及 biRGD-siVEGFR2 浓度,比较三者在体内的血清稳定性并考察剂量对biRGD-siVEGFR2血清稳定性影响。3.考察biRGD-siVEGFR2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生物利用度。4.建立肿瘤模型及肿瘤组织中biRGD-siVEGFR2定量方法,研究biRGD-siVEGFR2在肿瘤模型鼠中的组织分布及生物利用度。5.小鼠尾静脉注射50 nmol biRGD-siVEGFR2,研究其急性毒性。结果1.成功建立茎环实时PCR方法用于biRGD-siVEGFR2体内定量研究,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R2均达到0.99以上,最低检测限达到检测要求。2.与 siVEGFR2、cRGD-siVEGFR2 相比,biRGD-siVEGFR2 显著增加了 siRNA的t1/2、Cmax和AUC并降低CL。3.随剂量增加,biRGD-siVEGFR2显著增加其t1/2、Cmax和AUC。4.biRGD-siVEGFR2仅在小鼠肾脏中被检测到,其t1/2为69分钟、Cmax为64605 ng/g、AUC0-t为1581966 ng/g*min。5.通过比较正常小鼠与肿瘤模型鼠组织分布,biRGD-siVEGFR2靶向于肿瘤组织。与肾脏相比,肿瘤部位t1/2增加1.5倍、Cmax增加3.26倍、AUC增加5.6倍、CL降低4.9倍。6.急性毒性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小鼠体重变化、脏器系数、生化血液学指标、血液学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心、肝、脾、肺、子宫、睾丸均未见异常。给药组3例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茎环实时PCR方法对biRGD-siVEGFR2定量,结果提示biRGD-siVEGFR2可增强体内siRNA化合物在血清稳定性且与剂量成正比。biRGD-siVEGFR2可特异性靶向肿瘤部位且在肿瘤部位生物利用度最高。高剂量下biRGD-siVEGFR2安全低毒。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传统的口腔癌治疗,多使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同时结合全身静脉化疗的治疗策略,但手术常造成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或畸形,影响语言、咀嚼及吞咽等功能,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能保证完全切除残留癌灶及亚临床微转移灶,手术治疗也会引起术区疼痛的问题,导致患者难以耐受。而且,术后全身静脉化疗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倡在肿瘤手术中局部植入化疗药物的方法,成为口腔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通过手术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甲亢性肝损害是甲亢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脏功能异常、黄疸、肝脏肿大等,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可发现肝细胞空泡化、球囊变性、单核细胞浸润、胆汁淤积以及肝脏巨噬细胞转移等特征。目前,针对甲亢病人来说主要以抗甲状腺药物(ATDs)为首选疗法,然而,长期使用ATDs也容易导致肝损伤,增加患者肝脏负担。中药用于治疗肝损伤具有广阔的前景,许多中药材均有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凋亡等功效。
学位
微全分析系统,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是把化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涉及到的样品分析过程集成到同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从而完成样品制备、反应过程及分离富集等基本操作,使其实现自动分析的全过程。微流控芯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缩短处理样本的时间,并且精密控制液体的流动,从而节约试剂耗材。总之,微流控技术是一门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纳米技术、微电子和微机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的交叉
学位
背景与研究目的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HCN)属于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超家族,具有独特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哺乳动物中该通道有四种亚型(HCN1-HCN4),广泛分布于心脏和神经系统,并介导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异常与系列心脏和神经兴奋性失调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炎性痛或神
学位
研究目的: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和大爆发,造成了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于人类社会危害性极高。由于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且难以预测,大大地降低了疫苗的有效预防效果。目前,FDA批准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只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种,而且面临日益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新的药物。为了满足对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需求,本论文从海洋贝类生物海瓜子中分离得到一个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化合物焦脱镁叶
学位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进展性疾病阶段。胆管反应(ductular reaction,DR)与NASH疾病进展和肝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protein,YAP)激活在NASH相关的肝纤维
学位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其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0.5%-1.0%。研究表明有超过70%的RA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其患糖尿病的几率为正常人的1.6倍。研究发现,在RA状态下,多种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的功能和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毒性。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其药代
学位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可导致患者左室重构,加快病情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冠心病的进展是一系列代谢物发生改变的复杂过程,测定单一的代谢标志物无法特异有效的预测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目前,尚缺乏系统评估冠心病患者内源性代谢物影响临床预后的代谢组学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在中国冠心病随访队列人群中,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血浆代谢物对临床终点事件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预测
学位
艾滋病(AIDS)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人类最严重的单一病因传染性疾病。它的传染性、致命性和危害性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虽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应用将艾滋病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成一种慢性可控性疾病,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该疗法只能控制HIV而无法彻底清除,一旦停止用药,HIV会迅速反弹,使得患者再次感染AIDS。研究表明不能彻底清除HIV的主要原因是由于HIV潜伏病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其特征是过量的细胞外基质在肾间质沉积和肾组织结构遭破坏,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车叶草苷酸(ASPA),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烯醚萜类单体,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然而,ASPA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诱导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在疾病状态下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未见报道。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ASP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