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320排CT血管造影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检出能力的初步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320排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能力。
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因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而行CTA检查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59例,均于起病后完成320排CTA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手术治疗,未发现颅内动脉瘤或不能确诊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DSA阳性患者行手术治疗。将CTA图像质量按颅底骨质残留及血管的显示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再以DSA及术中所见为标准,研究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总体的诊断效能。并将入组颅内动脉瘤分为<3mm的微小动脉瘤(15个)和>3mm的非微小动脉瘤(32个)两组,计算320排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榆出率,并与非微小动脉瘤组的结果比较。同时,以DSA及术中测量为标准,研究320排CTA对其检出的动脉瘤判断为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
结果:
59例SAH患者经320排CTA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5例,2例为多发(2个)动脉瘤,故共检出颅内动脉瘤47个。11例患者CTA结果阴性,3例诊断为AVM(后经DSA证实,并排除颅内动脉瘤)。45例中有3例患者,2例CTA阳性(其中1例提示为微小动脉瘤),1例CTA阴性,均因个人原因未行后续DSA检查或手术治疗而自动出院,故此3例患者予以排除。最终入组CTA阳性动脉瘤45个(43例)及阴性结果13例。
入组的56例CTA影像中,图像质量Ⅰ级51例,余5例均为Ⅱ级。
经DSA及手术所见证实有颅内动脉瘤47个,假阳性2例,假阴性4例,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81.8%,准确性89.7%,阳性预测值95.6%,阴性预测值69.2%,阳性似然比为5,阴性似然比为0.1,约登指数为0.73,Kappa值(κ)为0.685±0.119。
320排CTA于15个确诊微小动脉瘤中检出13个,从32个非微小动脉瘤中检出30个,两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6.7%,93.8%,且两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x2=0.658,经Yates连续性校正,p=0.802>0.05)。
由320排CTA检出且经DSA或手术证实的43个颅内动脉瘤中,经CTA测量并判断出微小动脉瘤12个,非微小动脉瘤31个,后经DSA或术中测量证实CTA错误判断为微小动脉瘤1例,漏判2例,敏感性84.6%,特异性96.7%,准确性93.0%,约登指数0.81,Kappa值(κ)为0.831±0.094。
结论:
320排CTA图像重建质量较好,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较高,能够准确检出既往诊断困难的颅内微小动脉瘤。
第二部分320排CTA指导微小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初步临床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320排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指导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的诊断信息对于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
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期间通过320排CT三维血管造影检出并最终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3例(均为单发动脉瘤)。以术中所见测得的微小动脉瘤瘤体、瘤颈及以此计算的体颈比为标准,判断320排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小及形态的准确性。再将320排CTA图像提示的瘤体指向与术中所见对比分析,以三个等级评价两者的符合程度。
结果:
共13个微小动脉瘤经手术处理,将320排3D-CTA所提示的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小、瘤颈大小及体颈比分别与术中测得值对比,结果各组配对数据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n=13,r=0.745,p=0.003<0.01;r=0.698,p=0.008<0.01;r=0.714,p=0.006<0.01),且均无显著性差异(n=13,t=0.788,p=0.446>0.05;t=0.377,p=0.712>0.05;t=0.756,p=0.464>0.05。
13例经手术处理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中,CTA所提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指向与术中的吻合情况达到Ⅰ级的有12例,其余1例为Ⅱ级。
结论:
320排CTA能够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指向做出较准确的诊断,故对微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