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运用的“后现代语境”,特指一种多元的当代环境,包括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共时层面。正是在这种众声喧哗的年代,电影中的性、暴力、精神病等影像呈现出迥异于常的特质和极其丰富的多层构建。它们互相指涉、纠缠、折射,形成一道道多彩的影像棱镜。本文尝试着选取当代电影中两个重要特色——暴力和精神病来说明当代影像的复杂,进而从单纯的电影批评扩大到当前影像时代的文化批判,揭示暴力、精神病背后所暗藏的当代主体的异化分裂。由此我们必须超越两个界面,一是传统的自足主体的幻想性封闭,一是后现代主义的异化虚无。所以拉康和齐泽克告诉我们,主体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拼命坚持的东西,而我们所要达到的解放程度就是自担、自律地活着。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将对后现代语境和镜像做一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几部20世纪60年代后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叙事电影作为我们解读的具体文本,进行征兆式的分析。
第二部分从暴力的定义入手,努力梳理出一套当代电影中暴力影像的逻辑。暴力实际上恰恰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必需的“污点”,阻止社会与人类外内空间的关闭,从而使世界持有一种无限的开放性,为颠覆人们僵化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永恒的爆破点。
每个层面的暴力影像都具有不同的意义指归,具体分为本能反应,欲望发泄,自我理想实现,游戏结构,现实反抗和形而上救赎六类。种种暴力影像能指之间错位、互指、交涉,产生无穷大的复杂立体的意义丛。
第三部分归纳出电影中出现的三类主要精神病影像。一类精神病仅仅作为一种令人震惊的现象,成为人们猎奇的景观。一类精神病是典型的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文明的过度进化导致人们精神扭曲、人格分裂。还有一类精神病则是被主流排斥的边缘人。
第四部分借助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主体”理论,分析这些暴力和精神病背后所暗藏的主体现象。我们不是要在暴力和精神病影像的各种象征意义上,移情式地逃避自己的欲望,而是要承认它们的实在界维度对我们所造成的冲击和改变。不是说电影再现或表现人生,而是电影就是人生,主体就是空无。暴力和精神病影像就是对于空无的消极填补,同时也是一种积极介入。
第五部分论及当代电影形式的新发展对于暴力和精神病的展现。形式不仅仅被动地表现暴力、精神病主题,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建构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各种惊心动魄的影像。
第六部分则总结电影影像中暴力的层次化,精神病分裂与表现形式的后现代倾向实质上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症候。背后暗藏了主体在后现代境遇中的种种处境。我们只有坚持主体欲望的快感,才可能达到个人的自由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