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菌素是从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发酵产物中提取研制出的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农用抗生素,对多种作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但关于武夷菌素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及其它叶部病害的控制效果还鲜有报道。因此,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分析了武夷菌素对这两种主要叶部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武夷菌素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和其它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分离纯化茶树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病原真菌,研究武夷菌素对病原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武夷菌素对茶树叶绿素(Chl)、可溶性糖(WSS)、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与防效的关系,大田病害控制,试图较为全面地阐述武夷菌素的作用机制。1.通过对两种茶树叶片病害的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把这两种茶树叶片病害分别诊断为:茶云纹叶枯病,其病原菌为半知菌类的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有性时期为子囊菌门的山茶球腔菌Guignardia camelliae(Cooke)Butler),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PSA为最适培养基,菌丝生长最佳温度为25℃,在pH值5~8上生长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65℃/15min;茶轮斑病,其病原真菌为Pestalotiopsistheae。该病原真菌也能利用多种培养基,其中PDA上生长最好、最佳生长温度25℃、最适pH值5~8、15min致死温度50℃。2.用不同浓度(8.3~25.0mg/L)武夷菌素处理病原真菌,显微观察发现,处理后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显著缓慢,萌发出的菌丝形态畸形且伸长受阻。在含有不同稀释浓度武夷菌素的PDA培养基上,随着药液浓度的升高,病菌菌落生长受到抑制加重,单位菌落的产孢量明显降低,且产生的分生孢子不同程度地畸形。药剂对病菌的抑制效果与药液浓度成正相关。用加入武夷菌素的培养液培养病菌7d后,培养液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这说明药剂能破坏液体中病菌菌丝的细胞膜结构和通透性。同时在含有武夷菌素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力也有明显下降。3.采用浓度为12.5mg/L的武夷菌素处理盆栽茶树,研究武夷菌素对茶叶片光合色素、可溶性糖(WSS)、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武夷菌素能显著提高(P<0.01)茶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促进生长;同时还能诱导茶树丙二醛含量下降,增强体内抗病性相关酶(SOD、POD)活性,减缓茶树衰老、提高抗病性。4.测定该药剂在田间条件下对重庆当地主要茶树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原药的600×液并按25kg/667m~2的用量对茶树叶面喷雾2次。处理前调查试验茶园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和其它叶斑病的病叶率分别为38.42%,13.53%和54.82%,病情指数分别为8.65%,5.74%和7.44%。两次武夷菌素喷药处理18d后调查,它们的病叶率分别为12.81%、6.12%和10.37%,病害严重度分别为5.27%、1.96%和2.07%;而在未施药对照区茶树上3种(类)病害的病叶率分别上升到44.68%、17.68%和84.84%,病情指数分别为13.52%、8.55%和9.86%。以对照病叶率计算武夷菌素对茶叶部病害的防效,分别为71.33%、65.38%和87.78%,而按病害严重度计算分别为61.02%、77.08%和79.01%7。经统计学显著性测验表明,武夷菌素对这些茶树病害的相对防病效果与多菌灵的病害控制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处理与对照茶树病害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这表明武夷菌素茶云纹病和轮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可以代替多菌灵在茶叶生产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