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图像处理的冻融岩石细观损伤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emai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T技术为研究岩土工程材料的细观损伤演化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手段,但是现有的CT分析方法没有充分利用试验结果所提供的CT图像资料。本文运用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基于损伤力学理论,提出了数字图像数值分析方法(Digital Image Processing—Finite Element Method),研究了岩石损伤演化特性,初步分析了岩石初始损伤分布的不均匀性对寒区岩石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页岩的CT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和边缘检测技术,得到了岩石内部的真实细观结构图像;利用CT图像的直方图技术动态、定量地分析了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以像素点的个数为基准量的损伤变量;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所提取的二元化的细观结构图像转化为矢量化的细观结构图,将岩石CT细观结构图像导入到有限元软件ANSYS中,考虑岩石的非均质性,应用DIP—FEM法模拟了不同孔隙度和含水量的冻结岩石的瞬态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初始损伤越大、孔隙率越高、含水量越大,冻结(融化)周期就越短;在长期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的损伤劣化速度加快;温度场分布形态的改变首先发生在有微裂隙、孔隙的地方。 本文将岩石CT细观损伤试验结果应用到岩石宏观损伤特性分析中,实现了细观尺度向宏观尺度的过渡,充分利用了CT图像资料,为冻融岩石的损伤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资料和大量建筑物基础隔震工程及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既有建筑物基础隔震加固全过程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可行的施工方
本文提出把基础隔震技术和板柱无梁楼盖结构体系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留板柱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原有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基础隔震技术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提高板柱结
目前本构关系的研究通常基于传统的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理论(在考虑水的影响时还结合达西定律或其修正关系);考虑较为复杂的情况是将其中土颗粒变形用粘塑性、次塑性等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污水处理量的剧增导致大量剩余污泥产生。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能够保证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排放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实现污泥产量的减少。好氧-沉淀-厌氧(oxic-settling-anaerobic,OSA)污泥原位减量工艺由于具有污泥减量效果明显、工艺简单、能耗低等特点从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由于OSA工艺污泥减量内部驱动机制仍存在争议,阻碍了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以及在
盾构技术已有近190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手工盾构到后来的半机械化盾构到现在的全机械化的盾构。近三十年来,盾构工法的发展具有盾构隧道长距离化、大直径化以及盾构的多样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提出解决水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是建立起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健康水循环定义:在水
动力稳定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前沿课题,其失稳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求解比较困难,失稳准则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小波分析已成为当前应用数学中迅速发展的新领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急剧增加,各个行业大规模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随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基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复合地基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尽管
近年来土钉以及复合土钉支护以其突出的经济性与良好的工作性能在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国学者对土钉以及复合土钉支护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但是对土钉以及复
预应力索拱结构是一种新型杂交结构体系,它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混合结构形式,将刚性拱与柔性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共同抵抗外荷载的作用,既发挥了高强索的抗拉性能,又充分利用了拱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