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微课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陈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进步与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各种“微”事物,如“微信”“微博”“微电影”,于之后“微课程”或“微课”也应运而生。微课诞生以来,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课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微课的研究也是现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前沿问题。微课它融合了图像、文字及语言多种表达形式,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它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着重于知识的吸收内化和科学传授,令课堂更有效率,同时也是推进教育教学革新潜在力量。微课不论是作为“教学活动”还是“课程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利弊共存。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广大教育者要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跟从,既不能全部照搬,也不能全面否定。对微课的相关研究要多关注,从实际情况出发,判断微课模式是否对当下教育教学有帮助。笔者对微课资源作用于初中美术课程进行探究,来分析何种条件可以保障微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性。笔者翻阅了有关资料得出微课应用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与教师相关经验、教学设备的完善、资金的充足与否息息相关,同时也要注意技术问题。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本末倒置,对技术操作过多关注而忽略了微课的核心精髓。老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少对学生的指导,出现学生只对着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盲目学习等状况。以至于微课达不到理想效果,教学效率被降低、学习效果不如从前。随着微课资源逐渐融入学习及教育体系中,我们的认识和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笔者发现保障微课资源有效运行的条件是:建立健全学习平台、提升教师创新水平、运用多元评价方式等。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完善中要注意教学、学习与微课研究是三位一体,同时提高效率的前提是使用微课教学的相关制度,与此同时提出必要条件,比如适度使用微课,老师要和学生之间有频繁积极的互动,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反馈机制的完善也是推动微课健全必要因素。
其他文献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思维给思政课教学革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文章首先从精准定位对象、精准内容供给、精准教学管理、精准融通资源以及精准育人格局等五个方面,界定“五个精准”内涵;其次,从差异化教学的坚固基石、育人共同体的关键抓手、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等三方面,阐述“五个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现实意义;最后,在具体实践路径方面,从学生发展需求与思想行为分析精准定位对象;
期刊
思政教育是学校重点推进的德育工作建设内容。基于“大思政”格局和“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向,广安市广安区思源小学校结合思政教育目标、学校思政工作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探索出道法课程思政、课程融合思政、红色文化思政、榜样人物思政、时事新闻思政、实践活动思政六条育人路径。
期刊
为了描述多因素影响下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建筑供热能耗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空间相关分析获取2010—2020年建筑供热能耗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描述空间分布的时间演变格局.基于STIRPAT建立数学模型,揭示了建筑供热能耗受各因素(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人均供热面积、第三产业增长指数及技术创新水平)影响的规律特征.结果表明,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供热能耗存在空间效应,仍处于不均
期刊
学位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于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美术教学的育人目标变成了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将统整型的美术主题单元课程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当中,这一种全新的课程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程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培养初中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多学科思维、创造性思维及统整性思维,最终达成美术素养的培育目标。笔者以五个章节来探索基于统整
学位
大学生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之一,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接受和参与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目标的实现。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理工大学学生认知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模糊,课堂参与度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宣传不够、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发挥不力和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相关内容和活动宣传,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双减”政策的颁布促进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课后服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但由于课后服务的实施开展和评价机制缺少相关标准,笔者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初中美术课后服务存在对课程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成体系、教学和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管理等问题,课后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课后服务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完善优化,形成课后服务的课程体系。只有实现课后服务的“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