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文本的诠释是各种文化背景下都广泛存在的一种学术行为方式与日常行为方式,诠释学则是有关此种行为方式的方法论及本体论的学说。对《圣经》的诠释构成了西方文本诠释实践的主体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方法,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随着基督宗教在全球范围内传教的深入,《圣经》作为其根本经典,也以一种异源文化的姿态,伴随着传教工作,出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中。《圣经》经典与当地经典之间,《圣经》经典诠释传统与当地经典诠释传统之间,不论被动或自觉地存在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跨文本阅读”的圣经诠释方法是基督宗教向全球传教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尝试,李炽昌教授站在亚洲文化处境下将这种方法归纳总结为理解圣经文本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东西方经典及东西方释经传统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来比较阅读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侗族及其创世信仰与希伯来民族及《圣经》中的创世信仰,将侗族创世神话《嘎茫莽道时嘉》(即《侗族远祖歌》)作为文本A,将《创世记》第1章作为文本B,尝试对其进行跨文本的阅读。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支重要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现存的含有创世神话叙事的侗族史诗汉译本主要有三个,由杨保愿整理的《嘎茫莽道时嘉》是其中较为完整、系统地记叙侗族创世信仰的文本之一,被侗族学者誉为“侗族的《圣经》”。该文本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其中“创世史诗”部分则主要描述了以“萨天巴”(侗语:Sax Tiinp Bas)祖母神为核心的侗族创世信仰。本文将在“跨文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去解读《嘎茫莽道时嘉》中以萨天巴为主神的创世叙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侗族创世信仰,并尝试将其与《创世记》第1章中的创世叙事进行对比阅读。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即侗族及其创世神话《嘎茫莽道时嘉》、“萨天巴”祖母神及其跨文本阅读、以“萨天巴”为核心的创世活动及其跨文本阅读。“侗族及其创世神话《嘎茫莽道时嘉》”一章主要介绍侗族及侗族创世神话的基本情况,并介绍《嘎茫莽道时嘉》文本的来源、结构及主要内容。“‘萨天巴’祖母神及其跨文本阅读”一章主要讨论《嘎茫莽道时嘉》创世叙事中的核心主神“萨天巴”,我们尝试从语言学的意义和神话原型意义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萨天巴’为核心的创世活动及其跨文本阅读”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讨论《嘎茫莽道时嘉》中的创世叙事并试图将其与《创世记》第1章中的创世叙事进行跨文本阅读,着重从三个角度讨论,分别是“混沌-卵型”的初始状态、“创造行为”的秩序以及“创造人类”情节叙事的张力等。《嘎茫莽道时嘉》作为侗族现存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口述史般的文献性作用,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侗族先民的信仰世界、古代侗汉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线索,值得我们未来更加深入地发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