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改变全球变暖和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世界各国正寻求控制温室气体的途径,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已达到世界首位,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在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2亿吨,已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这使得中国在环境与国际政治上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进行碳减排活动刻不容缓。其中,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和贡献率的研究是制定碳减排政策的基础,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是碳减排的手段。早在1970年Ehrlich便提出测定环境压力影响因素的IPAT模型,而后该模型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因此本文基于该模型进行扩展分析,研究中国省际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由于中国是经济大国,地域辽阔,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等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造成碳减排空间非均衡,且在短期内难以调整,因此分析省际碳排放可以为中国进行有效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中国及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碳排放总量与碳强度的走势。选取八种化石能源,运用IPCC推荐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差距较大,煤炭、人口大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而欠发达地区碳强度高。(2)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构造化石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进而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与贡献度。本文采用2005-2012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并针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各地区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N型曲线,与碳强度模型无关;城镇化水平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在两个模型中均不显著。(3)在构建全国碳市场的前提下,对2015年省际碳减排压力进行核算,分析各地区出现的问题。(4)通过对各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减排压力的分析,构建区域碳交易体系,为中国建立碳市场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