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导尿相关膀胱刺激症(CRBD)的防治效果,以及心理干预的合适时机。 方法:将240例全麻下骨科、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60例,A组:术前一天麻醉访视时行心理干预;B组:术前一天和麻醉诱导前行心理干预各一次;C组:麻醉诱导前心理干预一次;D组:观察组。各组常规访视谈话签字,均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方式相同,进行机械控制呼吸后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记录研究对象麻醉诱导前(T0)和术后麻醉苏醒拔管时(T1)及拔管后行躁动评分时(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患者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拔管后待患者意识清醒(能准确回答问题)后行躁动评分、VAS评分、膀胱刺激程度分级。比较四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因导尿管相关的重度CRBD。 结果: 1、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入室时(T0)MAP、心率四组均值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T1)A、B、C三组低于D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略低于A、C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躁动评分时(T2)和入室时(T0)MAP、心率四组均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 3、A、B、C三组与D组相比全麻苏醒后躁动率有统计学意义,前三组躁动率明显低于D组;B组略低于A、C组,但无统计学意义;A、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四组VAS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4、A、B、C三组于D组相比重度CRBD(p<0.05)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B组低于A、C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A、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与D组相比轻度的明显增多,有统计学意义,B组较A、C组更明显但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术前心理干预后苏醒期导尿相关的重度CRBD发生率显著降低,而且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所减少,轻度CRBD显著增多,明显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导尿相关CRBD的不适。 2、实施心理干预的合适方法是术前一天实施一次,麻醉诱导前再加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