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动、名语素组合成的离合词,研究的范围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所收录的能插入其他成份的双音节词语。文章着眼于对动、名语素组合成的离合词的语义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动、名语素组合成离合词的语义选择规律,以动、名语素的语义分类为基点,在分类的基础上,以动语素为中心,分析围绕动语素的名语素义类,分析哪些义类名语素和动语素组合成离合词的能产性较强,即组合的周遍性和数量频度上是最高的,哪些义类组合成离合词的能产性比较弱,试图寻找动语素与名语素组合成离合词在义类上的能产性和周遍性,然后再对不同语义类组合中离合运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说明。
第一章介绍了离合词名字的由来、离合词研究的相关历史成果和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对动语素、名语素从语义上进行分类。将动语素从语义上分为7类,名语素从语义上分为10类,归纳了属于这些类的语素。
第三章着重探讨了不同动、名语素组合成离合词在能产性(即组合的周遍性)和数量频度上的差别,从能产性的角度对这些组合进行了区分,并简单的从语义角度说明了原因。对每类语义类组合成的离合词的插入成份情况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第四章探讨了动、名语素组合成离合词的类推性,即对动形、动动格式双音节复合词离合使用的影响。
文章最后对动、名语素组合成离合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汉语语言结构对词法结构的驱动力是动、名语素组合成离合词的根本原因;语言的使用是动、名语素组合成离合词的动态原因;汉语双音化和口语单音化的不协调是产生动、名语素离合词的现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