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与悬浮泥沙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chaozh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分别以1128年和1855年黄河南侵淮河入黄海和北归入渤海两个时间节点,分为黄河夺淮前、黄河夺淮期间和黄河北归后三个阶段。黄河夺淮前,即废黄河三角洲的处于稳定的障壁岛-渴湖海岸阶段,时间范围为新石器时期~公元1128年,岸外以沙坝、潟湖、贝壳堤以及潮汐汉道组成了砂质障壁岛-渴湖海岸。黄河夺淮期间,公元1128~1855年,形成了河口三角洲、滨海平原以及岸外沙洲,河口向海延伸了74km,期间大量的泥沙物源输入,使得废黄河三角洲形成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河控型建设性三角洲。黄河北归后,公元1855年至今,废黄河三角洲侵蚀表现为海岸岸线的侵蚀内移和水下岸坡的冲刷降低,呈海控型破坏性三角洲。这三个阶段亦可分为废黄河三角洲形成的稳定阶段、淤进阶段、蚀退阶段。本文在前人对废黄河三角洲演变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近现代的降水量、气温等气候要素数据资料与废黄河三角洲演变相关联,分析气候变化影响下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塑造过程。然而,直至百年之前才进入对气候数据仪器记录的器测时代,浩瀚的人类历史文明中较多的利用文字记载了有关气候的信息,本文亦利用地方志、旱涝灾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与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演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绘制气候与海岸塑造的关系链。目前,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全长127.5km,地貌面积为857.67km2。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以及黄河北归以来岸滩侵蚀问题的加剧,使得废黄河三角洲成为研究的典型区域。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提升,盐城滨海港10万吨级港口码头、航道工程的开发建设面对侵蚀问题的严重影响。科学分析该海岸的演变过程及趋势,对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开发利用具有实际意义。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多年在废黄河三角洲海域开展多次水文泥沙监测。本文选取2012年7月于废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北至灌河口,南至射阳河口)1个潮周期定点站位采样点及140个大面走航站位点所采集的ADCP、OBS、水样等数据资料。利用定点水样实验室测得悬沙浓度与ADCP反演悬沙浓度进行对比,实现ADCP反演结果的野外标定及验证。对比分析ADCP反演的可靠性。并直接通过ADCP反演的方法高效解译出大面悬沙浓度,结合其他数据资料,研究发现从废黄河三角洲南翼悬沙浓度大于北翼,近岸悬沙浓度高于离岸,垂向上底层悬沙浓度高于表层。分析表明,废黄河三角洲岸滩沉积物的再悬浮是悬沙的主要来源。夏季降雨量的增大与径流量之间的相应关系使得大量泥沙随径流入海,亦成为影响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悬沙变化的重要因子。此外,夏季沿岸流作用的影响,南部辐射沙洲的悬浮泥沙也对废黄河三角洲南岸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车载激光雷达以汽车为搭载平台,结合GPS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可快速获取行进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地表三维信息,当前在城市部件普查、带状区域测量等方面已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废黄河三角洲是苏北沿海典型的侵蚀性海岸,在这种类型的海岸上建港可供参考的案例还不多见。本文从废黄河三角洲演变历史与近期动态出发,总结了该海域岸线与水下地形"稳定—
目的与传统方法置入导针比较,分析"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导针引导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优势。方法 2
目的探讨改良髋臼中心化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对纠正双下肢不等长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6月-2012年1月,收治147例髋关节旋转中心异常患
文章以秩序、正义和自由这三大刑法的价值为视角展开对社会危害性的价值分析。社会危害性的秩序价值体现在:刑法通过区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可以为公民提供行为规范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