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凡五千言,文约意赅,博大精深,实乃中国哲学著作之泉源,吾国先民智慧之结晶。传世弥久,影响深广,远及彼邦。自十六世纪至今,全球已现百余种《道德经》译文,其数仅次于《圣经》。而《道德经》英译研究亦颇受译界重视,然研究范围多集中于译介历史及其发展过程,或借翻译理论探讨译本的翻译技巧与策略,而从语言学角度尤其评价理论视角对《道德经》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更为罕见。鉴于此,本文从评价理论角度对《道德经》两个英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以期探知《道德经》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在译文中的对等实现情况,进而分析哪个译本最大程度传达了原文本的评价意义。评价系统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蕴含了丰富的评价资源。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阶差为理论框架,运用定量分析法对《道德经》及两英译本的态度资源、介入资源和阶差资源进行了统计,并通过定性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归类与阐释。其次文章还运用对比分析法,从两个英译本中选取或具典型性或具争议的译例从评价理论视角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汉语典籍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和借鉴。本文选取阿瑟·韦利和林语堂的两个《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个译本评价资源实现情况。通过研究发现:1)《道德经》评价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态度资源最多,其次介入,阶差最少。此外,态度资源中判断手段的大量运用,并以积极的态度为主,老子传达了更多积极的价值观并结盟更多读者认同其哲学思想。2)对于译文评价资源的实现情况,韦利和林语堂对于大多数评价资源基本上实现了对等,而通过数据对比分析,韦利英译本中的对等量更多,更大程度传达了原文本的评价意义。3)通过英译本的细致研读,作者发现两位译者选取的《道德经》非同一版本,韦利所选或为郭店竹简本,而林语堂所选则为他本,因其造成的译文差异作者已于文中指出,然二者总体差异不大,对比研究仍具参照性,同时验证了译者所选原文本为造成译文差异的一大因素。总之,本文是在评价理论视角下对《道德经》的评价意义及其英译对比分析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为《道德经》的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从评价理论角度考虑翻译等效问题,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和翻译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