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防护林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造林树种单一,结构模式简单,林种布局不合理,更新改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发展。为此,本研究采取定位试验与调查研究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方法,重点开展了基干林带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造林树种选择、困难立地造林、瘠薄沙地土壤改良、低效林更新改造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综合、系统地提出了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配套技术,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提供配套技术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胶南市沿海防护林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并提出其林种、树种优化配置方案。其中,林种结构优化决策结果是明显增加了防护林种比重,降低了经济林和用材林比重,使防护林种面积由原来的37.28%增加到51.93%。树种结构优化决策结果是扩大了阔叶树种比重,由原来的27%左右上升到50%左右;降低了针叶树种比重,黑松树种占的面积由原来的62.85%下降到33.10%,使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整体比例基本达到平衡。该优化结果符合发展沿海生态型防护林体系的主导思想,为该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筛选出火炬松、刺槐无性系、刚火松、刚松、绒毛白蜡、侧柏、紫穗槐、山合欢、单叶蔓荆9种树种,其生长快,抗风沙能力强,适宜于山东沙质海岸基干林带造林;采用容器苗、高分子吸水剂(10~20g/株)、深栽客土(深为苗高1/2~1/3,黄泥客土为10~15kg/株)、根基覆盖(覆草+膜、覆草)等抗旱造林新技术,在“风口处、风蚀地”等干旱沙地造林,能提高造林成活率10%~30%,林木保存率达85%以上,且幼林生长快,林分郁闭早;提出的黑松×麻栎、黑松×刺槐、黑松×紫穗槐混交林群落模式在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和调节小气候等方面具有较强生态功能,是滨海沙地营造防护林的理想结构模式和混交类型;采用绿肥压青(紫穗槐鲜枝叶2.5kg/株)、施用有机肥(厩肥2~3kg/株)等瘠薄沙地土壤改良技术,改善了土壤养分转化效率,显著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研制出沙质海岸黑松人工林经营株数密度表、生物量控制表、立木材积表、立地因子数量化表和立地类型表,为沿海黑松人工防护林立地评价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了林冠下更新造林、留伐桩萌芽更新、隔行更新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