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目标感染效应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行为活动通常由动机激发和维持,并且动机进一步导致该行为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也就是说行为具有目标定向性。目标是个体对期望达到的某种状态或结果的一种心理表征结构,用目标来解释人类的行为早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个体不仅用目标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且可以从他人的行为来推知其行为活动中的目标。最近的研究表明,当个体感知了他人的行为后,还可能会接受和追寻隐含在该行为中的目标,这就是行为活动中的目标感染效应(Henk Aarts, Peter M, Gollwitzer, 2004)。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程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行为目标感染效应的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实验一采用3×2完全随机设计,目标条件和目标强度都为组间变量,被试为105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40人,女性65人,平均年龄20.9岁,验证了行为中的目标感染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有意识的目标感染与无意识的目标感染的异同点;实验二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目标条件和被试性别均为组间变量,被试为56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26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21.2岁,探讨了目标感染效应在不同的目标情境中是否能够发生,并且考察被试对目标的态度与目标感染的测量指标是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实验三中,以75名女性大学生为被试,平均年龄24.2岁,以行为目标的不同结果为自变量,以被试对同一目标的意愿反应为应变量,探讨了目标结果对目标感染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当个体感知了他人的行为活动之后,就会接受并且追寻该行为所隐含的目标,这即是行为中的目标感染效应。(2)在不同的目标情境中(即以“瘦身”为目标的情境),目标感染效应并没有发生,并且个体性别、个体对目标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与目标感染的测量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3)目标感染效应是否发生,与目标的不同结果(消极结果、积极结果、或者不确定结果)紧密相关,在积极的目标结果下,目标感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大。(4)目标感染可以在个体的意识之外进行,它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无意识的目标感染与有意识的目标感染在行为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公布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生体质存在的问题看似影响的是个体,实则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
守门员防守球点球的过程由感知—判断—做出动作反应三个环节组成,是一个完整的专项认知过程。球点球防守成功与否取决于守门员专项认知能力的高低。其中感知是守门员完成认知
近年,西部农村在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的过程中,建成了一大批寄宿制学校。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