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两种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差异,为开展肺癌规范化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病例与方法:对202例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RoutineMediastinalLymphNodeDissection,RMLD)和全纵隔骨骼化淋巴结清扫(SkeletonizedCompleteMediastinalLymphNodeDissection,SCLD)两种手术方式间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其中RMLD组107例,SCLD组95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0年06月。 结果: 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及肺切除方式均无明显差异,RMLD组平均扫除淋巴结组数显著低于SCLD组(6.2组vs.8.9组,p<0.001),术后总体并发症(RMLD14.0%vs.SCLD14.7%,p=0.884)和死亡率(RMLD1.9%vs.SCLD2.1%,p=0.904)无差异。术后病理证实两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无明显差异,RMLD和SCLD组pN2分别占27.1%和24.2%(p=0.888),跳跃性纵隔转移率(RMLD9.3%vs.SCLD7.4%,p=0.613)以及纵隔多组转移率(RMLD15.0%vs.SCLD16.8%,p=0.714)亦无明显差异。分析纵隔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发现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率<5%,而中、下叶肺癌上、下纵隔转移率均>10%;临床T1病例以及低度恶性肿瘤均未发现有纵隔转移。 2.SCL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RMLD组(SCLD70%vs.RMLD52%,p=0.01)。根据肿瘤大小、胸膜有无侵犯、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类型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进一步对两组病例进行分层探讨得出如下结果:(1)肿瘤直径<=3cm的肺癌患者中,RMLD和SCLD组的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67%和78%(p=0.235),胸膜未受侵犯(RMLD66%vs.SCLD67%,p=0.917)、淋巴结未转移(RMLD65%vs.SCLD78%,p=0.062)、病理Ⅰ期(RMLD78%vs.SCLD87%,p=0.203)、鳞癌患者(RMLD54%vs.SCLD65%,p=0.444)、高分化的肺癌患者(RMLD65%vs.SCLD76%,p=0.179)中,两组人群的3年生存率亦无明显差异。(2)肿瘤直径>3cm的肺癌患者中,SCLD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MLD组,分别为65%和43%(p=0.036),胸膜受侵犯(SCLD71%vs.RMLD45%,p=0.001)、N1-N2组淋巴结转移(SCLD61%vs.RMLD38%,p=0.008)、病理Ⅱ-Ⅲ期(SCLD58%vs.RMLD38%,p=0.039)、腺癌患者(SCLD81%vs.RMLD51%,p=0.001)、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SCLD59%vs.RMLD29%,p=0.005)的肺癌患者,SCLD组的3年生存率亦明显高于RMLD组。 3.多因素分析:将肿瘤直径、胸膜是否受侵犯、病理N分期、病理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这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Cox多因素模型分析,病理Ⅱ-Ⅲ期(p=0.001)、低分化肿瘤(p=0.047)2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并没有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2.非小细胞肺癌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没有出现病理分期的提升; 3.非小细胞肺癌中低分化肿瘤或病理Ⅱ-Ⅲ期的患者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而对于低度恶性肿瘤或病理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并没有提高预后。 第二部分中国肺腺癌患者中LKB1,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肺腺癌患者中LKB1,EGFR突变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些基因的突变与其临床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病例与方法:通过对233例肺腺癌样本进行组织学研究确定其癌细胞比例,以肿瘤细胞纯度大于70%的样本作为研究基因突变的对象,远端的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基因组DNA或cDNA的PCR产物进行LKB1(外显子1-9),EGFR(外显子18-21)基因的检测。共有86例肺腺癌标本及其正常组织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其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 结果: 1.研究发现6.9%的肺腺癌样本含有LKB1体细胞突变,EGFR激酶域突变率为66.3%。在两例样本中发现了LKB1和EGFR的共存突变。 2.中国肺腺癌患者中LKB1基因的突变与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而男性肺腺癌患者中LKB1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女性(Male12.2%vs.Female0%,p=0.027),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中LKB1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Smoker15%vs.Never-smoker0%,p=0.006)。 3.中国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与年龄、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关系;女性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Female81.1%vs.Male49%,p=0.002);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吸烟者(Never-smoker78.3%vs.Smoker45.0%,p=0.001);肿瘤直径<=3cm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者(Tumorsize<=3cm76.6%vs.Tumorsize>3cm46.2%,p=0.004);高中分化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者(Welltomoderately73.7%vs.Poor41.4%,p=0.003);病理Ⅰ期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病理Ⅱ-Ⅳ期者(StageⅠ75.7%vs.StageⅡ-Ⅳ53.1%,p=0.032)。 结论: 1.中国肺腺癌人群中LKB1基因的突变特点表现为男性,有吸烟史的患者高发;EGFR基因的突变显示出女性,不吸烟的患者高发的特点。 2.中国肺腺癌人群中LKB1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直径,病理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中国肺腺癌人群中EGFR基因突变与肿瘤直径,病理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3.我们的研究对中国肺腺癌人群的基因突变图谱有了新的理解,希望这些结果能为临床研究带来一些帮助,并期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为临床开发靶点特异的疗法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于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