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与预后的比较及中国胰腺癌患者LKB1,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两种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差异,为开展肺癌规范化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病例与方法:对202例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RoutineMediastinalLymphNodeDissection,RMLD)和全纵隔骨骼化淋巴结清扫(SkeletonizedCompleteMediastinalLymphNodeDissection,SCLD)两种手术方式间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其中RMLD组107例,SCLD组95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0年06月。  结果:  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及肺切除方式均无明显差异,RMLD组平均扫除淋巴结组数显著低于SCLD组(6.2组vs.8.9组,p<0.001),术后总体并发症(RMLD14.0%vs.SCLD14.7%,p=0.884)和死亡率(RMLD1.9%vs.SCLD2.1%,p=0.904)无差异。术后病理证实两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无明显差异,RMLD和SCLD组pN2分别占27.1%和24.2%(p=0.888),跳跃性纵隔转移率(RMLD9.3%vs.SCLD7.4%,p=0.613)以及纵隔多组转移率(RMLD15.0%vs.SCLD16.8%,p=0.714)亦无明显差异。分析纵隔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发现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率<5%,而中、下叶肺癌上、下纵隔转移率均>10%;临床T1病例以及低度恶性肿瘤均未发现有纵隔转移。  2.SCL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RMLD组(SCLD70%vs.RMLD52%,p=0.01)。根据肿瘤大小、胸膜有无侵犯、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类型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进一步对两组病例进行分层探讨得出如下结果:(1)肿瘤直径<=3cm的肺癌患者中,RMLD和SCLD组的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67%和78%(p=0.235),胸膜未受侵犯(RMLD66%vs.SCLD67%,p=0.917)、淋巴结未转移(RMLD65%vs.SCLD78%,p=0.062)、病理Ⅰ期(RMLD78%vs.SCLD87%,p=0.203)、鳞癌患者(RMLD54%vs.SCLD65%,p=0.444)、高分化的肺癌患者(RMLD65%vs.SCLD76%,p=0.179)中,两组人群的3年生存率亦无明显差异。(2)肿瘤直径>3cm的肺癌患者中,SCLD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MLD组,分别为65%和43%(p=0.036),胸膜受侵犯(SCLD71%vs.RMLD45%,p=0.001)、N1-N2组淋巴结转移(SCLD61%vs.RMLD38%,p=0.008)、病理Ⅱ-Ⅲ期(SCLD58%vs.RMLD38%,p=0.039)、腺癌患者(SCLD81%vs.RMLD51%,p=0.001)、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SCLD59%vs.RMLD29%,p=0.005)的肺癌患者,SCLD组的3年生存率亦明显高于RMLD组。  3.多因素分析:将肿瘤直径、胸膜是否受侵犯、病理N分期、病理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这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Cox多因素模型分析,病理Ⅱ-Ⅲ期(p=0.001)、低分化肿瘤(p=0.047)2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并没有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2.非小细胞肺癌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没有出现病理分期的提升;  3.非小细胞肺癌中低分化肿瘤或病理Ⅱ-Ⅲ期的患者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而对于低度恶性肿瘤或病理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术与常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并没有提高预后。  第二部分中国肺腺癌患者中LKB1,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肺腺癌患者中LKB1,EGFR突变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些基因的突变与其临床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病例与方法:通过对233例肺腺癌样本进行组织学研究确定其癌细胞比例,以肿瘤细胞纯度大于70%的样本作为研究基因突变的对象,远端的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基因组DNA或cDNA的PCR产物进行LKB1(外显子1-9),EGFR(外显子18-21)基因的检测。共有86例肺腺癌标本及其正常组织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其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  结果:  1.研究发现6.9%的肺腺癌样本含有LKB1体细胞突变,EGFR激酶域突变率为66.3%。在两例样本中发现了LKB1和EGFR的共存突变。  2.中国肺腺癌患者中LKB1基因的突变与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而男性肺腺癌患者中LKB1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女性(Male12.2%vs.Female0%,p=0.027),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中LKB1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Smoker15%vs.Never-smoker0%,p=0.006)。  3.中国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与年龄、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关系;女性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Female81.1%vs.Male49%,p=0.002);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吸烟者(Never-smoker78.3%vs.Smoker45.0%,p=0.001);肿瘤直径<=3cm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者(Tumorsize<=3cm76.6%vs.Tumorsize>3cm46.2%,p=0.004);高中分化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者(Welltomoderately73.7%vs.Poor41.4%,p=0.003);病理Ⅰ期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病理Ⅱ-Ⅳ期者(StageⅠ75.7%vs.StageⅡ-Ⅳ53.1%,p=0.032)。  结论:  1.中国肺腺癌人群中LKB1基因的突变特点表现为男性,有吸烟史的患者高发;EGFR基因的突变显示出女性,不吸烟的患者高发的特点。  2.中国肺腺癌人群中LKB1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直径,病理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中国肺腺癌人群中EGFR基因突变与肿瘤直径,病理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3.我们的研究对中国肺腺癌人群的基因突变图谱有了新的理解,希望这些结果能为临床研究带来一些帮助,并期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为临床开发靶点特异的疗法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于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江西省医药技师学院、江西省医药学校为例,探索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转变德育课传统授课方式使其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并以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成功教育,旨在点燃每个中职生内心渴望成功的火种, 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解决学生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德育导师的积极激励和耐心帮助下让每个中职生逐步积极体验成功、主动尝试成功、自主探索成功,最终以追求成功的良好心态步入社会。因此,探索与实
[摘 要] 思政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约束学生的言行,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发展力量,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中职院校所开展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中职思政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加以改进,从而全面提升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此,通过对中职思政课“四
[摘 要] 教学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好与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与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与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活动模式,探索师生共同发展新路径能有效破解上述诸多问题,推进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 键 词] 活动平台;探索;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titis C virus, HCV)基因型的多样性使泛基因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其治疗效果不同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
开展“双创”教育是中职学校提升人才培养内涵的新途径,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催化剂.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起着根基
目的探讨特拉唑嗪对大鼠灌服左氧氟沙星后前列腺炎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SD雄性大鼠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96只,随机分为单服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使用特拉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第45条中提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那么如何解读“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呢?  实际上,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已高居世界各国前列。根据我国的统计,目前我国雇主单位和职工个人“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缴费率合计达41%,排在法国和德国之后位列第三;大大高于日本(合计26.98%)、美国(合计1
【目的】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参与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等过程。整合素αv亚群是小胶质细胞活化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本实验主要观察一种新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