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35年,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成国际金融、经济、贸易、航运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此背景之下,黄浦江两岸将将成为上海全球城市能级发展的集中展示地,将被打造成世界级滨水游憩公共空间。作为世界级滨水空间的组成部分,黄浦江两岸的公交车站显然已经超越一般的候车点概念,成为黄浦江区域乃至上海城市文化、精神面貌的表达载体。结合“上海2035”全球卓越城市的总体目标,本文借鉴产品设计的情境整合理论,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基于功能使用、艺术体验及文化感知等三种情境的模拟,尝试探索黄浦江两岸公交车站的设计方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1)借用情境理论,构建了基于功能使用、艺术形态与文化的产品情境整合模型。将之运用到公交车站设计中,形成了基于情境整合的公交车站设计流程。通过功能使用、艺术体验与文化感知的情境分析与模拟,衍生出系列的公交车站的设计概念集合,进一步通过情境的整合而形成公交车站设计的初步方案,最终经过调整形成公交车站的完整方案。(2)对应进出公交车站的进出站流程,进行了公交车站形体模块的设计,并将玉兰花与黄浦江的元素融入到形态设计中。通过形体模块的组合适应了黄浦江两岸复杂多样的场地环境。通过图形符号在形态中的运用,传达上海与黄浦江的文化意象。(3)通过上车空间的区域划分、海派文化情境体验的植入、候车微气候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公交车站的运行效率与候车过程的舒适度。通过基于沪语智能识别交互系统的海派文化情境的体验,丰富了候车的趣味体验与海派文化的传达。运用产品的情境整合理论,本文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对黄浦江两岸45公里的公交车站设计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本文的设计成果,一方面可以为未来黄浦江两岸公交车站的更新与设计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产品情境与模块化设计的实际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