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略特诗歌的生命审美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将对客观现实的审美体验凝结在作品中,撷取其审美的价值,反映出作家的审美意识,文学就是审美的。文学是对人生活、生命意义的叩问,生命是文学的永恒话题。生命审美就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审美意识。艾略特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并且擅用情感的态度去感知它,在文学创作这一审美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的审美意识。运用文本细读法以及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式对艾略特诗歌的生命审美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诗歌本身入手,分析艾略特诗歌中呈现的生命审美意识。艾略特诗歌中生命审美意识是逐步呈现的。从开始艾略特就认为生命永恒就是灵魂不灭,这需要通过死亡实现。但是现实中虽生犹死的生命状态打断了他对生命理想状态的追求。此后艾略特开始注入宗教因素,来寻找一条能够使生命从现实的焦虑状态脱离,到达理想境界的救赎之路。其次,文学创作这一审美过程基于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对艾略特诗歌生命审美的出现原因进行溯源。主要从宗教、创伤、文学传统这三个最主要的方面进行追溯。最后,艾略特诗歌的生命审美体现了生命的审美价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中国的现代诗坛中的新月派、现代派、九叶诗派在对艾略特的接受过程中,受到了这种生命审美的影响,使各自的诗歌创作呈现新的面貌。艾略特诗歌的生命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它对中国现代诗坛的影响充分说明了中国接受这种生命审美的可能性。希望这种对生命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能够唤起现代社会对生命真正价值的重视。
其他文献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两国之间在文化、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汉语和日语之间也存在一些相同的称谓语。但是
复仇是人类所处的一种极端化情境。它源自于人性报复的本能,这种反应是任何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本能,也是人的基本天性。作为生命的一种境遇,复仇无疑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理性与非理
鲁道夫·阿纳亚是当代著名的墨西哥裔美国文学作家,是极少数既在西语裔族群内部又在美国主流社会享有不凡声望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保佑我,乌尔蒂玛》是阿纳亚的处女作,也
宋祁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在文学、史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现存的作品有《景文集》六十二卷、《新唐书》列传一百五十卷、《宋景文公笔记》
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批评集中体现于二人合著的《理解诗歌》中。这部书既有对理论的阐释,也有对文本的具体批评,是诗歌理论与批评实践的有机
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身为教师,就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