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临床上,胸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常常发生脊髓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然而,脊髓损伤可导致一个灾难性的、不可预知的并发症截瘫。虽然多种干预措施已经应用于保护脊髓组织[3],但截瘫仍时有发生,因此,更加有效的保护脊髓免受I/R损伤的方法依然需要继续探索。研究发现,缺血预处理或药物如右美托咪啶、七氟烷预处理,可降低血-脊髓屏障(BSCB)通透性,保护BSCB结构免受脊髓I/R损伤的破坏,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BSCB是血液和脊髓组织之间重要的屏障,是维持脊髓微环境稳态的结构基础。BSCB的破坏是脊髓I/R损伤的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在脊髓水肿、I/R损伤的进展及神经元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维持BSCB结构完整、降低其通透性的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改善脊髓I/R损伤的预后。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可对脊髓I/R损伤产生保护作用,但其内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同时,RIPC对脊髓I/R后BSCB的影响还未见文献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对于神经元的分化发育以及髓鞘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证实,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激活PKCε蛋白,增加脑组织中BDNF的表达。PKCε蛋白在机体各处皆有表达,并且在远距离刺激时,对心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还发现,RIPC可通过激活PKCε蛋白减轻I/R损伤,然而,RIPC是否可通过激活PKCε,上调脊髓组织BDNF的表达,还鲜有文献报道。 目的:探究RIPC对脊髓I/R后BSCB可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对BDNF表达的影响,进而揭示RIPC保护脊髓免受I/R损伤的内在机制。 方法:72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体重1.5-2.0kg,购自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n=24):假手术组(S组)、I/R组(I/R组)和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组)。I/R组和R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R组在腹主动脉阻断前1小时对双侧股动脉进行2个循环的10min缺血/10min再灌注处理。三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4h、48h处死,进行以下指标检测:1.采用改良的Tarlov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2.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3.伊文思兰(evans blue,EB)检测BSCB完整性4. 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occludin、MMP-9、BDNF及PKCε的蛋白表达水平5.RT-qPCR检测脊髓组织中MMP-9、BDNF及PKCε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在术后24h和48h,与I/R组相比,R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增高(P<0.01),脊髓前角存活运动神经元较多,脊髓组织EB外渗量显著减少(P<0.0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MMP-9蛋白及mRNA表达量下降(P<0.01);此外,R组脊髓组织中BDNF、PKCε蛋白及BDNF、PKCεmRNA表达量较I/R组显著增加(P<0.01)。 结论:RIPC可通过阻止I/R后脊髓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下降及MMP-9表达的上调,降低BSCB通透性,维持BSCB结构完整。同时,在维持BSCB结构完整的基础上,RIPC很可能通过激活PKCε蛋白,增加脊髓组织中的BDNF表达,从而保护脊髓免受I/R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