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根际溶磷菌特性及其促生效果研究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PKO、蒙金娜培养基从兰州地区三叶草(红三叶、白三叶)根际共分离、筛选出45株菌株,采用溶磷圈法和钼蓝比色法等方法测定其溶磷特性;用比色法(Spot比色剂和S2比色剂)测定各菌株分泌植物生长素(IAA)能力;利用盆栽试验测定单菌株及其组合处理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生长特性及N、P营养影响,结果表明:1)三叶草根际存在溶磷细菌,其根际数量分布特点为:RS>RP>NRS>HP,70%以上分布在根表(RP)和根系土壤(RS)中。在分离到的45株菌株中,23株
其他文献
汞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非必需元素,汞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汞是最毒的重金属之一。为了研究水稻对汞的吸收及耐性机制,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汞的耐性差异,并进行了遗传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0.08 mmol/L HgCl_2对8个基因型水稻种子浸种24h、五叶期幼苗根部进行胁迫处理8d,比较8个基因型水稻耐汞性差异。结果表明,发芽率随着汞浓度增加而下降,其中Kasalath的发芽率
学位
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分析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研究物种起源和演化的依据,进行全面准确地了解某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措施。药用植物的药用成分的形成是其特有基因的产物,因此,最需保护的是“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功能基因”,去探寻中药活性成分相关功能基因及表达规律,确定药用成分合成的调控机制,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基础。利用RAPD-SCAR技术,探讨银杏两性间的基因组差异,对银
学位
本文对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种子处理、种子最佳采收期和种子贮藏方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选用6种化学试剂对掌叶大黄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0.3%~0.7%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钙处理可显著改善掌叶大黄种子发芽质量,促进幼苗生长。细胞分裂素(KT)和赤霉素(GA3)处理对掌叶大黄种子萌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KT以50×10~(-6) g·L~(-1)为最
学位
枸杞(Lycium barbarum L.)是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Lycium Linn.)的一种落叶小灌木。枸杞的消费量迅速增加,相应的带动了产业的迅猛发展[1.2]。枸杞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显著效益和“药食同源”的复合优势。本试验设在甘肃省景泰县草窝滩乡万亩枸杞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内,研究对象为栽植沟沟灌栽培方式的一年生宁杞1号,试验设不同灌水量〔4275m3/(h
学位
本文的试验于2007年在兰州大得利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酒泉中药材基地进行,选用河南种子,分别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钾量以及不同氮磷配施对苦参植株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和干重、茎叶鲜重和干重等生物量,对株高、根直径、根体积等生物性状以及根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和二者的互作效应,提出最佳的钾肥以及氮磷配施方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钾对苦参移栽苗和一年生苗株高、单株鲜重和干重、单根鲜重和干重、单株茎叶干重均有显著
学位
本文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研究了旱地菘蓝(Isatis indigogitica Fort.)的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品质以及传统耕作条件下大青叶不同采收期和大青叶不同采收次数对旱地板蓝根和大青叶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菘蓝叶片的主要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有峰值,不同处理峰值出现的时期不同;菘蓝的根直径和根长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根直
学位
免储水灌注水播种技术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无法冬(春)灌或灌水不足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苗抗旱措施。由于注水播种时所注水量有限,这些水经蒸发和侧渗后种位土壤含水量降低很快,在综合考虑水资源缺乏和抑制水分蒸发的基础上,将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土壤水分化学调控技术有机结合进行免储水灌配合使用保水剂注水播种技术试验研究,将为水资源短缺或用水成本较高的地区节水增产开辟一条新路。于2008年4-10月在甘肃省水利科学
学位
本文以秦王川灌区种植的枸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在不同肥料配施和不同覆盖栽培下枸杞植株的株径、株高、一年生枝长、挂果枝数、现蕾枝数、一次枝、二次枝、主枝抽芽、侧枝抽芽、光合指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监测了在枸杞覆盖种植条件下土壤地温变化动态和枸杞硬枝扦插育苗情况。旨在揭示适于秦王川灌区枸杞种植的优化模式和栽培技术,为大面积地推广枸杞的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肥料
学位
当归(Angelicas inensis (Oliv.)D iels)是重要的一种药用植物,以根入药。然而,当归生产采用生荒地育苗,严重破坏了天然植被和草皮生态。本研究以生荒地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茬口(当归、马铃薯和黄芪)土壤条件下当归成苗大小、生理特性及其酶促抗氧化系统功能,旨在为筛选可替代生荒地进行当归育苗的农茬口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不同茬口土育苗条件下,当归生长发育表现
学位
作物连作会导致土壤养分、物理性质、微生物区系等的变化,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定西市是马铃薯的适宜产区,其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在24×10~4ha以上,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连作现象日益普遍,病害的发生也逐年加重,成为制约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该区马铃薯连作障碍问题,本研究以陇薯3号为指示品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