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Cu和Cd的迁移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人口迅速增加、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灌溉及大批化肥农药用于农业领域等,高重金属含量的物质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这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研究重金属在不同功能区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转化、吸附机理及运移规律,有利于揭示不同污染情况下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和释放机理,可以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可对地下水污染进行预测评估。本文以农业用土(Soil of Agricultural,SA)、工业用土(Soil of Industrial,SI)和城市用土(Soil of Urban,SU)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实验研究pH、温度和盐度在单因素和多因素耦合条件下土壤对Cu、Cd的吸附特征;借助Cu、Cd在三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实验、保守离子弥散实验和Cu、Cd穿透实验,获取水分和溶质运移参数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HYDRUS-2D软件建立Cu、Cd运移模型;室内土柱实验模拟降雨、污灌和泄漏条件Cu、Cd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对Cu、Cd的迁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概化研究区域,结合实验中求取的参数,对降雨蒸发、污灌和泄漏条件三种场景下Cu、Cd在土壤中的迁移进行模拟预测;最后,采用Morrios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对Cu、Cd运移模型的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吸附实验表明,土壤对Cu、Cd的吸附能力表现为:SU城市用土>SA农业用土>SI工业用土,且对Cd的吸附能力低于Cu。温度和pH对土壤吸附Cu、Cd的能力总体上呈正相关的关系,土壤对Cu的吸附能力随盐度水平的增高而增高,对Cd的吸附能力随盐度水平的增高呈现先减弱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盐度与pH和温度与pH之间交互作用明显,而盐度与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弱。影响土壤对Cu吸附的主要因子有pH、温度和比表面积。对Cu吸附率的直接贡献率为:pH>温度>比表面积。影响土壤对Cd吸附的主要因子有pH、温度、比表面积、粘粒含量和盐度。对Cd吸附率的直接贡献率为:pH>比表面积>粘粒含量>温度>盐度。(2)室内土柱实验与计算机模拟降雨、污灌和泄漏条件下Cu、Cd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的研究表明,降雨条件下Cu、Cd在三种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为:SA农业用土>SI工业用土>SU城市用土;重金属迁移能力:Cd>Cu,且可交换离子态占比越多相应的Cu、Cd迁移能力越强。泄漏和污灌条件下,Cu、Cd浓度的实测值同模拟值较为一致,说明经参数反演优化后的模型可以很好描述Cu、Cd在不同污染情况下的迁移过程。(3)模型预测降雨蒸发、污灌和泄漏条件下Cu、Cd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的结果表明,降雨蒸发和污灌条件下,Cu、Cd均未穿透1.5m的土层;而泄漏条件下,Cu、Cd穿透了土层,但Cu、Cd穿透的浓度峰值较低,对地下水污染风险不大。(4)运用Morrios元效应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对Cu、Cd运移模型中的参数残余含水率θr、饱和含水率θs、VG模型经验系数a和n、饱和导水率Ks、平衡吸附点位所占比例f、一阶动力学速率常数α、Langmuir平衡常数Kd和η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模型输出结果影响较大的参数有Kd、η、Ks和f,其余参数影响较小,其中θr和n最小,可以忽略不记。此外,参数a、n、Ks和η对模拟浓度值的影响为正相关,参数θr、θs、f、α和Kd对模拟浓度值的影响为负相关。
其他文献
氯霉素(CAP)在水体、土壤甚至食物中被检出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带来的抗性基因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吸附法是目前高效、快速去除水体中氯霉素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商用活性碳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应用。生物碳具有原料广泛易得、表面积高和官能团丰富的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环境友好型吸附剂。本文以来源丰富的造纸业副产物木质素磺酸钠(SLS)为碳源,通过调控参数制备出高吸附量、可回收和高再生性能的多功能多孔碳。
积雪是冰冻圈中分布最为广泛的要素,其存在和变化对能量交换、水文循环等具有重要影响。在半干旱、干旱地区,积雪融水对区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实时精确地监测积雪面积分布和区域雪深,对气候变化、水文应用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首先以新疆北疆地区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MOD10A2数据提取了北疆地区2016-2020年的积雪面积参量,深入分析了积雪面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高,现阶段探明的资源储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陕西省作为矿产资源重要产地,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实现已有矿产地的找矿突破和寻找新的矿产地,以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空白区找矿是陕西省寻找新矿产地的重要途径。在矿产空白区实施地物化找矿工作,研究成矿条件、开展找矿预测可实现陕西省矿产勘查找矿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为后续的找矿工作提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