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骨干亲本掖478和08-641关键区段的遗传解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是玉米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中,抗逆性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骨干亲本的遗传改良在玉米品种更新换代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西南地区作为玉米主生产区之一具有种植密度低,育种模式偏重“自育系×外引系”模式,育种亲本集中在08-641、18-599、S37等骨干亲本的特点。利用西南地区骨干亲本解析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以及挖掘骨干亲本关键遗传区段对西南玉米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利用骨干亲本掖478和08-641构建一套包含301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四个环境高低种植密度下对31个株型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鉴定;利用RIL群体构建一套包含298个F1的永久性F2(IF2)群体,与RIL群体一起在三个环境下对30个农艺性状进行表型鉴定,从而获取稳定型数量性状位点(QTL)。随后,观测这些QTL在64个选定的RIL、19个08-641衍生系和5个掖478相关系的传递和衍生情况;同时将上述自交系分别与5个测验系根据NCII设计进行测交,得到三个测验群体共计435个F1,于两个环境下对3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分析这些QTL的存在对各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的显著水平,从而获取关键遗传区段并探讨掖478和08-641形成和改良规律。此外,构建一个近等基因系对关键区段bin2.07上控制雄花长的q TL2-3的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RIL群体构建了一个包含683个SNP标记和全长为1786.06 c M的遗传图谱。联合环境分析显示92个QTL同时在高低密度下被观测到,而70个QTL仅在高密度下被发现。这表明高密度下存在额外的遗传机制。将近70%的QTL贡献率小于5%。此外,在低密度条件下检测到50对上位性互作位点和16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位点,而在高密度下则检出16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以及22个存在与环境互作的位点。这些微效互作位点受到环境和密度的极大影响。本研究发现48个影响多个性状的QTL簇。这些结果显示不同位置的同一类性状可以部分受到同一遗传区段的调节,但是这些影响垂直株型的共享区域响应高低密度的遗传机制仍然存在差异。2.利用RIL和IF2群体检测到相似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显著的遗传方差和中到高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表明这些性状变异主要受到基因型控制。总计525个影响3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中亲优势(MPH)的QTL。此外,85个QTL至少在RIL、IF2与MPH中两个被发现。这表明不同遗传效应影响QTL的检测同时各个性状的遗传不是完全独立的。显性度分析表明单穗穗重、单穗籽粒重和单行籽粒数的位点超过50%以上呈超显性,而剩余性状的位点大多呈现较低的显性度。部分性状杂种优势单位点及其上位性互作的表型贡献率之和可达90%以上,表明不同性状杂种优势受不同遗传效应聚合影响。部分性状超显性的单位点在杂种优势中相较于其他遗传效应扮演着更重要的作用。QTL多效性可能也参与到调节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热点区域1.08-1.11、3.07-3.09和10.04-10.07聚集了大量控制株型和产量及其中亲优势的位点。3.本研究总计发现153个稳定性QTL。结合GCA信息发现75个QTL同时显著地影响其相应性状的GCA效应。同时考虑在40%以上在骨干亲本衍生系中传递,总计鉴定了12个关键遗传区段。其中,bins 2.07-2.08和5.04-5.05是掖478株型的遗传改良的关键区段。骨干亲本掖478和08-641及其衍生系或相关系间存在的相似的表型以及高QTL传递率均表明骨干亲本掖478和08-641之间存在遗传改良上的巨大差异,且存在其他供体亲本的新等位基因的聚集。这些遗传区段聚集了各骨干亲本的耐密和杂种优势的有利等位基因,为固定杂种优势群/池以及维持杂种优势池间高杂种优势水平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各遗传群体中到高的遗传力以及GCA相较于特殊配合力(SCA)的主导性作用则暗示着GCA可被有效地用于预测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大多数性状的表现。这些结果也表明性状本身、杂交种表现、杂种优势和性状GCA之间存在遗传机制差异。这些结果加深了对骨干亲本关键区段的认识,并为其改良骨干亲本和创制新骨干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其他文献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中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要粮食,所以水稻的高产稳产是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水稻减产。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影响世界水稻产量最严重的三大病害之一,目前防治稻瘟病最经济环保的办法是利用抗稻瘟病基因杂交选育抗病品种。利用抗稻瘟病恢复系来选育品种是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国家I级濒危珍稀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象征和旗舰物种。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学者围绕大熊猫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开展了多项研究,但生理生化指标随年龄变化的调控机制尚未被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阶段的大熊猫血液组织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大熊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利用RNA-Seq和WGBS技术,构建大熊猫三个不同年龄阶段血液转录组和甲基
3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3,DHAV-3)是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之一,能够导致感染雏鸭的急性死亡。围绕解析DHAV-3致弱分子基础的科学问题,本文开展系列研究,结果如下:1.DHAV-3强毒株分离鉴定从鸭病毒性肝炎疑似病例分离到1株病毒,其VP1基因与中国多株DHAV-3的氨基酸相似性较高(95.7%~100%);兔抗DHAV-3血清能够完全中和该毒株
针对近年来异常天气增多,以及主栽烤烟品种品质、抗性退化,青枯病等病害加重等问题的,本研究于2012-2017年在四川温江、四川兴文,分别以品质、耐肥性、抗高温干旱和青枯病能力有差异的红大、K326、云烟87、KRK26、安烟2号、云烟202、NC297、NC71、09-11、QL-3等品种为试材,采取育苗试验、大田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烤烟嫁接技术优化研究,研究了嫁接烤烟根系与植株形态
四川湿地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源头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发源地及涵养区,在维护我国西部乃至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和治理区域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四川是人口和农业大省,人均占有湿地面积少,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剧增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干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四川湿地景观格局是如何演变的?其驱动因子有哪
氟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与环境污染物。适当浓度的氟有益于人和动物牙齿、骨骼的正常发育,但当机体摄入的氟过量时,会造成急性或慢性氟中毒,导致氟斑牙、氟骨症、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抗氧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损伤。牙釉质发育过程中,机体摄入过量的氟会诱发氟斑牙,牙釉质钙化不足、斑驳、变色、多孔易腐烂。成釉细胞通过分泌釉质基质蛋白,管理基质
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被列为小RNA病毒家族主要成员,目前已发现三个基因型(A、B和C型),其中基因C型DHAV(DHAV-C)在国内流行趋势上升,阻碍了养鸭业健康发展。当前国内外对DHAV-C遗传变异特征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研究仍有不足。如:以往研究表明DHAV-C不同毒株主要抗原蛋白存在氨基酸高变区域,可能导致毒株抗原性改变,影响疫苗保护效力,但近
第一部分 感觉神经参与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平衡[目的]探究感觉神经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能否对其成骨成脂平衡发挥调控作用,感觉神经缺失时候观察成骨、成脂分化平衡是否会发生变化。[方法]我们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3月龄雄性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Advilin-TrkA-/-,先天性敲除感觉神经上的TrkA受体,抑制感觉神经生长。通过μCT和OsO4骨髓腔脂肪染色扫描分析、Perilipi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保证玉米产量同时增收一季大豆,选择耐荫性大豆品种是发挥群体产量优势的关键。贵州大豆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是西南山区春大豆与玉米带状间作栽培的主要地区,但生产上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极少,产量较低,影响整个间作系统的产量以及栽培模式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本研究根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技术发展对大豆品种迫切需求,充分利用贵州弱光地区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筛选适宜间作弱光胁迫的大豆
葡萄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果树之一,酚类化合物对植物自身生长和人体保健都具有重要价值。四川盆地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鲜食葡萄栽培的新兴产区,先后引进了多个鲜食葡萄品种,并研发了以“双膜覆盖避雨栽培”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为本地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川盆地地区葡萄园经常面临日照少、湿度大和温差小等不良生态条件,与我国其他产区截然不同,目前对此种气候类型下酚类化合物等葡萄果实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