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因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一方面,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就难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颁行的各项稳定政策相配套,共同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构建。处在对外作战和文学转型的十字路口,抗美援朝时期的文学创作自然成为勘探彼时“一体化”文学(主要指文学的演化过程;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主要特征等方面)独特而绝佳的参照视角;而即使承担了相互交错的政治动员、文学转轨双重使命的抗美援朝文学,仍旧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活的文学姿态,其旁逸斜出的文学创作为探索“一体化”文学的“多层性”提供了重要维度。牛汉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诗歌,主要收录于1951年天下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在祖国的面前》。本文以这一诗集为研究对象,从诗歌的文本细读入手,结合这一时期重要报纸期刊的诗歌发表情况及牛汉与胡风的往来通信,在牛汉1940年代以来的文学脉络中考察其抗美援朝诗歌的特质,并且特别关注牛汉的人生经历与诗歌作品、诗学取向之间的互动共生,进而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转轨对诗歌创作和诗人内心造成的深刻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以“抗美援朝”的历史概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和相应评价为背景展开论述,以此定位牛汉的诗歌创作在抗美援朝这一宏大主题下的坐标和特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牛汉创作的历史语境,并梳理诗集的版本及评价。第二部分则以长诗《塔》的考证为出发点,阐明牛汉改碑为塔的易名之举的背后是对苏联援中和抗美援朝的政治思考,并进一步提出青年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给养,为反对屈辱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承担个体责任。第三部分首先论述牛汉作为诗人,在创作中突显出枪、战斗和生命“三位一体”的诗学取向。其次,通贯牛汉的整体创作,指出这一时期牛汉的诗歌作品在对鲁迅精神当下境遇的反思批判中,在表现新生活新生命的创作要求和对苏联、西班牙文学的学习借鉴中,集中反映了他对诗人定位、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等问题展开的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思考与探索:诗人要创作呼应、生发时代精神脉搏和人民共同情感的诗歌,这种“真实的诗”力求将外在的客观真实和内在的情绪真实融为一体,从而引起读者的反映真实。结语部分则集中回溯牛汉的诗歌历程并点明抗美援朝诗歌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就体量而言,抗美援朝时期的诗作在牛汉全部的诗歌创作中微乎其微,但牛汉的人生转向却不期然遭遇了国家历史变动和文学转轨的双重转换,这既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起点,也随之带来更大的挑战。正是在这一时期、在这一场域中,牛汉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和成熟的诗歌理论,并集中表现在具体诗作上,为其后绵延不断的创作提供了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