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哲学的角度看,“自主”是衡量人发展的根本尺度。它已成为中国幼儿园教育的“法定目标”之一,这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对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自主”可被视为幼儿园的“理想规范”,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有自己的“运作规范”,幼儿们也展现出被动性与能动性的复杂反应。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貌似平静,但在此表象下却隐藏着张力。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探究“自主”在幼儿园教师的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二是描述与解释幼儿园教师在自主支持与自主抑制中采取的策略;三是理解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结构中的行动。通过对四川省B市三所幼儿园的10位教师与4位实习生的深度访谈,与对这三所幼儿园幼儿的持续观察,本研究从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视角发现:第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之间的张力中。从价值理性出发,教师们认可“自主”这种抽象的价值观;但受日常惯习影响,教师们希望且喜欢幼儿“听话”,这负载着个体重要的价值观念信息,也具有中国社会的历史特征。“自主”作为一般原则无疑为幼儿园教师的行动提供了理由或依据,但当这种原则仅仅以外在形式存在时,常常并不能激发实际行动。第二,“安全第一”是幼儿园教师奉行的首要实践法则。“安全”因具有价值基础性而获得实践优先性。为了保障幼儿安全,幼儿园教师采取了预防、应急与事件澄清(如早说、会说、好说)的各种策略。他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安全焦虑”,在幼儿喜爱的户外活动中,他们也顾虑颇多。家长的问责与对利益受损的担忧,是导致他们焦虑的主要诱因。第三,教师们持有应让幼儿“又爱又怕”的信念,并努力营造着适宜的“气场”。他们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上自我依赖,在道德生活上自我控制。他们既运用了显性的强硬手段(如给脸色、用威胁、夺权利、造隔离,等等),又运用了隐性的控制手段(如建立常规、生产空间、选择性反应、崇尚知识、孤立不乖者)。这些举措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主观与客观的嵌套——主观上为了保障幼儿安全、维护活动秩序与帮助幼儿学习、成长,客观上形塑(支持或抑制)了幼儿的自主。第四,在渗透着教师权力的场域中,幼儿除了顺从与沉默外,还有拓殖与反抗。他们的行动不是社会决定论和机械论式的,他们表现出了赋权型、权宜型、反抗型三类自主形态。教师们对此也有不同的反思与认识。幼儿园是一个本真与异化同在、活力与惰性共存的世界。幼儿园教育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和特殊性,这使幼儿园教师很难根据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他们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来组织幼儿园日常生活结构,其实践图式具有保守性与惰性,这常常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多维性、多价值性与幼儿的能动性,这些都成为改变现状的可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