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联结着农村和城市,因此,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增速明显,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总量和首次超过国民经济整体的50%,此后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增速明显,2012年其所占比重高达到51.91%,发展到2015年,中国县域GDP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63%,县域GDP在2003-2015年之间年均增长率达16.04%,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速。经济增长一方面取决于要素投入,即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密切联系,同时,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各经济要素在县域间流动,要素空间溢出效应也影响着县域间经济增长。本研究尝试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测度和解释,提出的科学问题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生产效率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县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单元,县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与省域(省、市、区)和市域(地级市)的经济有着很大不同。采用2003-2012年中国1902个县域样本的统计数据,分析县域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生产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解和解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与发展趋势,最后,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经典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改变传统的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划分法的县域经济研究,根据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按照八大经济区对我国1902个县域样本进行区域划分研究,即东部沿海县域、南部沿海县域、北部沿海县域、黄河中游县域、长江中游县域、东北县域、大西南县域、大西北县域,通过对中国区域的细化划分来深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与影响因素,以获得更科学、详细的研究结果;在分析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上,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切入,测度和解释生产效率的差异对增长的差异的影响;将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纳入分析框架,即考虑空间相关性。本研究由七章组成,主要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部分:(一)理论分析。首先对县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作简要回顾,其次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分析县域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即空间经济学与县域经济研究的结合,然后根据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讨论其空间溢出效应,最后考虑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的县域经济增长模型。(二)实证分析。首先,基于原始数据的描述统计,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对县域经济增长差异进一步分析研究;其次,分析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和趋同;再次,在经典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效率的可行途径以及注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的释放,协调县域间的经济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自2010年县域经济总量和首次超过国民经济整体的50%后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增速明显,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主要来自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间的调整,县域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还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相比,县域的城镇化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发展与提升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第二,东部沿海县域、南部沿海县域、黄河中游县域和大西南县域在2003-2012年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增幅分别为1.5%、3.5%、2.1%和0.7%,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即生产前沿面移动效应引起生产效率改善和提高;大部分区域的县域尤其是东北县域的发展应注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八大经济区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中国县域经济差异主要来源,区域内县际的经济差异则处于相对次要地位;中国八大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同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收敛速度存在较大差异。第四,中国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对八大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Moran’s I指数空间相关检验表明,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显著,经济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临近县域间的交流与集聚可能是产生这种空间相关性的原因。东北县域、北部沿海县域、东部沿海县域、南部沿海县域、长江中游县域、大西南县域,整体上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呈逐渐增强趋势,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最强的区域为东部沿海县域。通过计量模型还发现,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区域内溢出效应明显,对经济增长的区域间溢出效应为负;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深化程度和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其可能原因在于:县域金融中的农村信用社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严重影响农村金融供给能力;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政府应将要素的配置权放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和调节作用。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方面:(1)对中国1902个县域样本的分析在区域划分上改变传统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划分法,进一步细化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即注重和细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2)方法应用上的创新。本研究结合空间计量建模及估计技术,运用GIS技术刻画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丰富了对县域经济的相关研究。(3)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从县域经济的生产效率角度切入,分析了生产效率对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最后从空间相关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