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转移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预后不佳。基于大量临床研究,目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日益成为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驱动基因如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kinase gene,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日益成为晚期、术后或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的治疗手段,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是病人预后较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及患者放疗治疗效果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但靶向治疗对于放射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放射外科与靶向治疗最佳的组合方式如病人应先接受放射外科治疗还是先接受靶向治疗仍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和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数据,探讨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射波刀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至2019年5月,共441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射波刀治疗。本研究的入组标准为:组织病理或细胞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或肺鳞癌;脑转移接受了射波刀治疗;基因监测证实的EGFR突变或ALK基因重排;MRI证实的1到3个可测量的脑转移病灶。为避免潜在的混淆因素,我们排除了接受了脑转移灶外科切除或全脑放疗的病人。最终包含了123例EGFR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和34例ALK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计算了病人的总生存时间和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并分组统计了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对于EGFR靶向治疗组,整体、EGFR突变组和EGFR野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个月(21.3到32.7个月)、31个月(15.9到46.1个月)和19个月(13.8到24.2个月),先接受射波刀治疗后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生存时间要长于先接受靶向治疗后接受射波刀治疗的病人(风险比2.32(1.1.6-5.78),P=0.03)。在多因素预后分析中,EGFR突变状态和颅外病变控制情况与预后独立相关。对于ALK靶向治疗组,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肺癌脑转移瘤,颅内中位PFS为24.5个月。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好。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接受射波刀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同时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预后较好。而且先接受放射外科治疗后接受靶向治疗病人的预后要好于先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但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的最佳治疗策略仍需个体化、多学科联合的治疗策略。进一步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有助于解决目前仍存在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