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50-60年代起,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理论的限制,大多数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变动不大的稳定环境,针对于某个具体企业的战略细节进行操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日益明显的超强竞争的作用下,有利于环境稳定的因素正趋于瓦解,企业的经营环境开始从以前相对稳定向日益复杂多变并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转变。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技术水平提升的级数效应、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变等等,这些都使得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程度日趋加强,环境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动态性日益加强。
面对日益复杂、动荡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经营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外研究学者纷纷转向了对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对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努力寻找可以有效指导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在现实与理论迫切需要的前提下,动态能力理论孕育而生。该理论认为企业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其能力,才能获取竞争优势,这种随环境改变而变化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建立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点。在本文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并提出本文创新之处。
在第二章战略视角下的能力新观点——动态能力观中,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入手,提出战略理论发展的新观点——动态能力观。分析其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内涵;并以生物演化的观点为出发点,从遗传性、多样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与早期战略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企业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关于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早期基于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从产业环境研究出发,对其进行定位,以价值链分析为工具,从三种基本的战略中选择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该理论认为,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但是,该理论过多强调了外部环境,过分突出了市场力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质与能力,无法解释同行业中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随后发展的资源和能力理论,在继承了早期理论的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效益差异来源于各自所拥有的资源或者能力,强调对企业的资源或能力进行培养和加强。该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侧重研究企业内部的资源问题,对企业外部环境重视不足,在快速的环境变化中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保持已有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就可能会被具有创新能力的竞争对手替代。
与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相比,动态能力论也强调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所具有的独特资源或能力;所不同的是,“基于资源、能力”的战略观以均衡分析为基础,而“动态能力”战略观主要以反均衡的演化经济学为基础。动态能力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更加关注企业动态效率。开拓性动力通过促进创新和创造新的规则与能力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长期基础。该观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内部的一套高绩效的规则,这种规则由组织管理过程和资源状况决定,而路径依赖和技术机遇则为企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平台。由此,本文提出动态能力观的基本思想: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顾客和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动态机制作用下,通过学习和增长知识,不断对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调整和提升,以使企业内部结构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并最终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动态能力理论是企业能力理论丛林中新发展起来的重要分支。它吸收和借鉴了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理论等近二十年来形成的企业理论,可以说是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明确动态能力理论在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以及说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本文试以生物演化的机制为思维逻辑:即多样性(变异机制),遗传性(保留机制)和自然选择(竞争机制),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与早期战略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第三章动态能力的构成框架分析里,本文从过程、地位和路径三个组成部分,阐述了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的分析,探讨了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企业的动态能力框架。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意义的关键在于分析持续的竞争优势问题。提斯(1997)等学者认为由于创新速度正在加快,未来竞争的性质和市场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进入市场的时间和时机变得极为重要,所以就需要有一种灵活的战略反应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恰当地整合和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并根据变化的环境做出及时调整和重新部署。企业动态能力存在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程序中,其形成是由企业的资产地位和发展路径决定的。这种动态能力无法通过交易获得,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逐步建立起来。
为了解释动态能力产生的原由,本文从构建动态能力的三个机制进行了阐释。(1)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是在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下建立起来的。企业能力的改变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推动力量。动力机制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动力,一是来自企业外部的动力。(2)学习机制。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不是处在静态的竞争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必须通过一个持续的组织学习过程来维持企业能力的独特性。由此可见,组织学习对于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构筑持续竞争优势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实现了内隐知识的传递。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性,企业动态能力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来保持其竞争优势。(3)匹配机制。匹配机制是解决企业能力和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匹配问题,以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最终使竞争力得以持续和提高。企业只有使内部条件(包括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环境(环境提供的机会)动态匹配,才会形成竞争力和促进企业持续成长。本章通过对动态能力的四个影响因素的分析,即知识、资源、企业文化和管理整合,建立动态能力的构成框架,借以此指导企业经营者在战略管理的实践活动。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有效的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在本文第四章战略视角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中,结合动态能力理论的构成框架,从提高环境反应能力,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五个方面入手,依据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寻找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途径,为企业培育动态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指导,优化企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