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两个话题,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长期以来,依靠人口优势、提供低廉劳动力,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劳动力数量优势的发展策略并非长远之计。里昂惕夫反论已经表明,一国劳动力的真正竞争优势在于质量: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更有效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形成发展中的真正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动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响应中央有关“工资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号召,最低工资标准与调整频率都显著提高。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报,仅在2014年上半年,全国就有16个地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达14.2%;与此同时,各种补偿性工资也纷纷上涨。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正迎来全新上升时期。因此,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就工资上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有关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与研究中,当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更高的工资水平能够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工资上涨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具体到我国,工资上涨能否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针对该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此展开讨论。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与回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工资上涨对劳动者与企业的不同影响,阐述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机制,其中,从劳动者角度出发,工资上涨将通过人力资本机制、效率工资机制以及产出传导机制提升劳动生产率;而站在企业角度,则主要依靠成本倒逼机制作用于劳动生产率的进步。随后,为探讨我国工资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内在关联,本文对我国分登记注册类型的不同所有制单位以及不同地区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对有关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时间序列变化特点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同步与同向性,而在与美国相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后,进一步证实我国工资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升表现出显著正向相关性。之后,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工资上涨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我国1996-2012年间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年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通过协整检验证实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上,对两类指标进行了Granger检验,发现两者均能够对另一方的变动作出解释,即我国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并通过采用双对数模型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最终根据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的结果显示:我国劳动生产率对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变动富有弹性,其中我国就业人员年均工资每增加1%,我国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1.07%,因此当前形势下,实现我国就业人员工资的稳步增长是推动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前提。最后,本文还结合前文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不同于以往对两者关联机制的分析,单从工资上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角度出发,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在对工资上涨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机制分析中,分别从劳动者与企业的不同视角进行阐述;在研究我国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不仅对国内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区域进行研究与分析,还与国外进行横向比较,在这些对比分析中均发现我国工资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升呈现正向相关性;最后本文还进一步对上文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建模分析,采用现代计量分析技术,将工资上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程度予以量化,使结论更加清晰、可靠。本文的不足之处则表现在只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模型构建与研究说明我国工资上涨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缺乏对未来这种促进机制发挥效果的预测;此外,现实中工资上涨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单纯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模,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也降低了本文结论对于现实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