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微孔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加氢改质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023144553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保有量和汽油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降低油品燃烧带来的污染,世界各国先后制定了严格的车用汽油标准。2023年1月1日我国将全面实施国VI标准(阶段B),在保证硫含量不大于10μg/g、且辛烷值达标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这对汽油加氢改质催化剂的开发提出了严峻挑战。本论文首先研究了三维有序介孔结构KIT-5材料在二苯并噻吩(DBT)加氢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针对FCC汽油中烯烃含量高且加氢改质后烯烃饱和度高、辛烷值损失较大的问题,设计合成具有加氢脱硫及
其他文献
学位
冻胶是在低于凝胶制备混合物凝固点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冻胶的发展历史,虽然冻胶的出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冻胶的系统研究仅在198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于冻胶而言,临界凝胶浓度(CGC)、非冻结液相微区(UFLMP)和冷冻富集效应等是其重要概念。冻胶合成常常通过冷冻聚合的方式完成,因而需采取适用于低温的引发方式,如氧化还原引发、紫外光引发和伽马射线辐照引发。冷冻聚合温度、单体浓度、交
学位
纳米材料因其有别于宏观材料的特殊性质,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在生物材料、磁性材料和光电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中,纳米结构调控是纳米材料科学的一大发展方向。目前,用于纳米结构调控的微纳米加工技术已蓬勃发展并日渐成熟,为微纳米图案的制备与研究铺平了道路。然而,为响应全球性的节约能源号召,并适应最终产业化需要,低成本、高产率、可进行
学位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和扫描隧穿谱(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STS)能够实现对材料表面和吸附物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及局部电子结构的探测,表现出对外来原子或分子修饰的表面或纳米结构的电子学性质探测方面的强大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STM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并已成为研究纳米材料的关
学位
传统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具有结构多样、易溶解、易加工、能级可调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激子解离能高、载流子迁移率低、化学结构不稳定、成型后抗溶剂性能差等缺点。与之相对地,无机半导体拥有激子容易解离、载流子迁移率较高、光热稳定好、机械强度高、抗溶剂性高等特点;但是与有机材料相比存在材料种类单一、加工手段有限、能级不可调等短板。将有机分子和无机材料进行结合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长
学位
目前,利用产油酵母菌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进行油脂生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多、理论基础尚浅,且高浓度VFA的强烈抑制性成为促进产油酵母菌利用VFA获取高菌体密度、高油脂含量、高油脂产量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相关理论、攻克研究难点问题,大幅提高油脂产量,从而促进该技术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在测试筛选菌种的过程中,比较了适宜培养
学位
流化催化裂化反应-再生(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Reaction-Regeneration,FCCR-RG)系统在工业化工过程中属于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将重质原料油裂解成轻质产品油的炼油厂中。因此,对FCCR-RG系统进行建模和优化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原料油组成复杂、裂解反应网络庞大、催化剂再生过程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得系统的建模变得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反应
学位
燃油的氧化脱硫(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ODS)技术因具有不消耗昂贵的氢气、反应条件温和及反应容易控制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非加氢脱硫技术之一。为此,新型高效ODS多相催化剂的研制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以锆或钛为中心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如UiO-66(Zr)和MIL-125(Ti)在ODS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结果表明该类材料
学位
目前,国内中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是增产主要源泉,采用注水驱等技术开发效率低、增产量低,为了有效开发中低渗透油藏所需的高效驱油体系,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阴离子和非离子)无规共聚物乳化剂。将其与二维纳米材料(表面改性蒙脱石和锂皂石)成功制备了纳米复合乳液,并用于中-低渗透岩心中驱油试验。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阴离子和非离子无规共聚物乳化剂合成了以对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为侧链的阴离子无
学位
高品质清洁柴油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新型高效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催化剂的结构性质是影响劣质柴油超深度脱硫的最关键因素,而催化剂性质与其所用载体材料的性质紧密相关,因此迫切需要研制新型高效的载体材料,从而为开发适用于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催化剂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论文基于柴油中难以脱硫的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加氢脱硫反应,提出了协同调变载体孔道结构及表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