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异规律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部的文县、武都县境内,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83科,718属,1970种。由于地处北亚热带边缘,又比邻秦巴山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本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和复杂的区系组成,是区系研究的重要区域。该区内海拔差幅达3490m,气候、土壤及植被的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生态环境的垂直格局对植物区系组成和特征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数据库,对该区系进行了整体-垂直的二维分析,主要结论及其论据如下: 1.该区系科、属、种数量丰富,成分多样,足见其组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热带分布科数量上超过温带分布科,显示该区系强烈的热带亲缘。基于三个分类系统的分析表明,该区系富有原始科或基部类群。 从Gr/Gw比值等证据来看,本区系是温带区系,但杂有一定程度的亚热带性。本区内有大量的古老属。统计本区与其它地区共有的中国特有属表明,本区与秦岭、横断山、华中的联系最为密切。 种级组成上最为显著的是东亚、华中和横断山成分,华南、华北、热带亚洲、北温带成分亦占一定比例,表明该地区是多类成分的交汇场所和传播通道。 2.从科级水平看,各科的垂直分布与其区系属性有一定关系。热带分布科的垂直分布范围和集中分布区段大多低于温带分布科,但是有不少反例;以本区为分布边界的科限严格局限于中低海拔。 通过“海拔-区系成分”的作图分析,泛热带分布科、热带亚洲分布科、北温带分布科的垂直分布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热带分布科与温带分布科的数量平衡线在海拔1500m。海拔2500m是该区内科级水平上成分结构变化最大的地带。 按照科级的区系组成和特点,全区分为<1200m、1200~2500m、2500~3500m、>3500m四个区段。1000-1100百米段是该区系科级水平的表征海拔段。 3.从属级水平看,优势类群随海拔梯度发生明显的变化。自海拔2000m以上,热带性质的优势属完全消失。 相对科级而言,属级区系成分对山地生态垂直梯度的响应更为灵敏,大部分成分的垂直变化趋势与其自身的生态特性相一致。东亚组富有古老属,其垂直分布格局受现代
其他文献
对杏李味王丰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是实现杏李味王丰产、稳产的重要保证。
在全国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宿迁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电子信
作物资源伦理观念是当代资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伦理学的一些基本特征。本教改项目以农业高等院校农学和生命科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构建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情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