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物长久持续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将人的生存习惯固化成一定的程式,这种程式是人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倾向和处事惯性,可以统称为文化。多个个体人共同融合出整体文化,该文化反过来又会干预个体人的意识和生存状态。不同地域的人群在面对不同的人和物时会生成不同的文化,但是基于人类和自然物的各自自然属性的相似性,这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同又很难存在,因此,世界上不同族群的文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在当今世界各国以发展为核心的相互博弈之中,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始终是民族身份认同和族群独立自主的本质内核,或者说文化的差异性标注出了民族的界限,也赋予了不同人群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不同文化体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成为时代特征。一味追求文化的差异性势必会将民族文化封闭起来,从而降低文化互动和发展的活跃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之间的合理调和是保证民族文化独立和文化发展的关键点。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以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指导着人类社会对文化的筛选和保留。前者帮助人类有意识的进行文化选择,循着追求先进文化的思路,一方面帮助着人类摆脱自然被动进化的境遇,一方面又碾压着没有话语权的劣势文化,并将文化的传承倾向于统一性和相似性。后者帮助各民族寻求和保留自己的文化核心,将人类社会的万千表象置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判断,一方面维护着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一方面酝酿着种族主义的暴力与冲突,并将文化的传递引向了个体化和差异性。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以不同的文化立场争论了数百年仍然难分伯仲,而这种难决高下的状态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去看待、审视并寻找文化传承的恰当方式。从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的视角出发,诠释并协调二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探求文化均衡化的合理方式有助于促进当今社会的文化稳定和文化繁荣。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各民族为保留和发展本族文化不断寻找着出路,特别是少数民族,在主流文化的大环境下,既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又要适应主流社会的文化要求,这便更需要合理的处理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因此,文化内容的选择、传承方式的甄选、传承者的文化适宜化发展等是民族教育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民族学前教育阶段是学校化的、有目的的、系统的进行文化传承的奠基阶段,对民族儿童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学前民族文化课程更是进行文化教育的直接平台和主要途径,对该课程的标准、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通过比较的视野为我国学前民族文化课程寻求参照是课程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美国犹太人在美国多种族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将本体文化在对内传承和对外输送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现。从美国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国主流白人文化及其多元文化构成其社会文化主体。从美国犹太文化来看,犹太宗教文化及其文化传承的“每一天”视角构建出了犹太少数族裔文化的内核。从美国犹太学前族裔文化课程来看。在课程理论基础方面,将文化融入一日生活,以及倡导主流民族和少数民族都应该无偏见地看待异文化是其文化立场;在课程标准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州、社会团体、地方等形成了上下标准关联且地方化处理的标准体系;在课程目标方面,以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犹太学前课程目标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通过文化二分法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将美国犹太文化进行分类和选择;在课程实施方式方面,美国犹太幼儿园通过本班教师负责的圆圈活动、大小组活动、档案记录、学习区角等,非本班教师负责的其他教育场域的课程活动,犹太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社会文化教育补充等方式完成文化内容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评价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智能平衡评估以及课程标准配套评价工具等对学前族裔文化课程进行过程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从反思和借鉴美国犹太文化的适应性发展及犹太学前族裔文化课程的经验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做到普及主流文化的同时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内部应无偏见地看待他者文化;各民族都需要主动了解并理解他者文化;各民族需要巧妙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双语双文化教育是完成多元文化传承的合适工具;我国在学前民族文化课程的标准制定、内容选择、实施方式的运用、评价手段的适宜化等方面可以进行借鉴性和参照性的本土化转移与运用。从文化传承的理论反思与构建来看,在揭示美国犹太学前族裔文化课程原貌的基础上,以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为分析视野,以文化均衡论为归因指向,以多元文化教育为论述背景,以培养基于文化主体间性的文化均衡实践观念为着眼点,呈现出学前教育领域的文化立场与文化选择,进而结合我国民族文化背景与现实文化发展要求,诠释在我国学前民族文化课程中培养民族儿童文化均衡实践观念和意识的可能与方式,并最终为民族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部分提供文化适宜的理论参照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