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指示语是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在语言结构中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鉴于社交指示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且得体地使用社交指示语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社交指示语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男女有别、尊卑有序的封建大家庭关系在中国人的心中尤为根深蒂固,由此产生的社交指示语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英语中社交指示语的数量。与中国人的宗法关系不同的是,英美人崇尚个人价值,强调表现自己,因此其社交指示语的数量往往很少。在英汉的翻译活动中,因为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词汇和文化空缺,因此很难做到准确传递信息和完全的忠实翻译。针对这些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本文拟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来探讨汉语的社交指示语的英译。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本质上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这些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选择无时不在进行,因而是运动的、永恒的。语言的本质有三种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这些特性使得语言选择能够顺利进行,而且这三个方面互相补充构成了语用纵观上语言的特点,并贯穿整个语言活动的始终。对于语言顺应来说,需要考察四个方面,即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创世杰作,其中涵盖的社会指示语尤为丰富,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社交指示语的使用情况,是研究汉语社交指示语非常重要的语料库。关于《红楼梦》的英文译作,版本众多,本文以最为权威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和霍克斯的英译本作为语料库,通过顺应理论的框架来理解和阐释该理论在社会指示语翻译中的解释力,以期对社交指示语的翻译有所帮助。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简要介绍了社交指示语和顺应理论的研究概况,指出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汉语社交指示语英译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回顾并总结了中西方学者对于社交指示语的定义和分类,顺应理论的三个特点和四个研究视角,以及顺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进而指出用顺应理论来指导社交指示语翻译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第二章首先对比研究了英汉社交指示语的差异,从礼貌性代词、敬称和谦称,亲属词和拟亲属词等多方面探讨中英社交指示语存在的差异,以及为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带来的困难。本章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讨论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包括家庭组成、血缘概念、等级观念、宗教影响、社会规约系统和个人价值观念等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中英社交指示语差异形成。本章的第三部分探讨了针对这些差异而提出的翻译策略,包括归化法、异化法和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指出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语言的顺应性选择。第三章主要从顺应理论的前三个语用研究视角即语境、语言结构和动态性相关要素来细致讨论《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情况。在语境顺应中,本部分结合礼貌原则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时语言的选择。在语言结构顺应中,本部分从语音和形态的视角,分析对源语言特色的顺应。在动态性顺应中,本部分从敬称、谦称、亲属词和拟亲属词方面详细讨论了语言选择的动态性顺应,从而达到忠实原文、通顺、练达的翻译要求。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主旨。社交指示语的翻译过程要求译者对语言的使用要根据语境、社会规约等情况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层面不断地进行选择。翻译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其目的都是实现语言和语境的顺应。顺应理论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为社交指示语的翻译提出灵活多变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已经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很大影响。如何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持续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基本普及并在商业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鉴于经济工作的严谨性,经济往来中并没有实现无纸化办公,发票仍然是商品交易的法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