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我国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问题,中国政府对股票市场进行了直接干预。一方面,政府救市行为对稳定我国证券市场和防范系统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证金公司所购买的股票虽然不乏优质股,但仍存在多数劣质股,部分公司连续亏损。这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质疑,救市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尤其是作为救市政策主要实施方的中信证券中许多高管受司法调查的情况下,需要全面权衡政府救市的收益与成本才能对政府救市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尚缺乏关于2015年6月政府救市行为的严谨学术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通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来对政府救市行为及其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第一,在政府救市过程中,什么因素影响上市公司成为救助对象?第二,当市场知晓上市公司成为被救助对象后,上市公司的股价有什么样的反应?第三,由政府救市中所购买的股票组合,在救市后的市场表现如何?第三章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了对政府救市过程中什么因素影响市场公司成为救助对象:第一,什么因素决定证金公司等实施救助的机构成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研究发现显著影响证金公司等机构决策的因素有政治关联、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市值比、市盈率以及股权集中度。第二,什么因素影响救助机构的超额购买?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市盈率、股权集中度均会影响政府选择超额购买的对象,且在影响民营企业成为超额购买对象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政治关联因素的显著性。从以上两个方面的结论中表明,政治关联这一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特殊纽带,显著影响政府的救助选择,意味着潜在的寻租问题。第四章以2015年3季度报公布作为研究事件,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分析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成为政府救市过程中的购买对象的反应。事件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事件日的累积超额收益显著大于0,说明该事件的披露不仅为企业带来价值,也表现出市场对此的积极反应。第五章运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分析了政府救市中所购买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的市场表现。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救市比重较大的投资组合未获取超越市场组合的收益,说明政府投入的这部分救助资金并未获取其预期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救市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学术研究角度较为严谨地分析了2015年7月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及其经济影响。第二,丰富了企业政治关联的研究文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政府救市过程中,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更可能成为政府救市机构的购买对象,并被超额购买;进一步提供了中国转轨过程中政治关联具有价值的经验证据。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针对难以全面搜集政府救市机构购买股票的全部明细数据,本文提出了超额购买这个概念来刻画政府救市机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