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当前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可以使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有些地区会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近50年中国极端降水有增强的趋势。暴雨洪涝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受洪涝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暴雨洪涝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湖南、广西是我国受洪涝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造成了两地暴雨洪涝的多发。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症状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250万儿童死于腹泻。我国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占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比例接近1/4。广西、湖南是我国感染性腹泻高发省份。暴雨洪涝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可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效应有死亡、伤害、水传播疾病以及媒介传播疾病,长期效应有非传染性疾病,心理疾病、营养不良和出生缺陷等。国内外研究发现与暴雨洪涝关系较密切的是腹泻类传染病。但两者间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的关系还不是很明确,目前国内针对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归因疾病负担评估、未来时间段超额发病预估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文献报道。研究目的(1)评估暴雨洪涝对感染性腹泻的滞后效应;(2)评估归因于暴雨洪涝的感染性腹泻疾病负担;(3)预估未来时间段归因于暴雨洪涝的感染性腹泻超额发病数。研究方法选择广西南宁市、湖南怀化市为研究现场。传染病数据来自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系统,暴雨洪涝数据和气象数据来自气象灾害年鉴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人口资料来自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评估归因于暴雨洪涝的感染性腹泻疾病负担:利用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广义可加模型评估暴雨洪涝对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进行滞后效应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及可信区间;基于相对危险度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可比较风险评估框架结合潜在影响分值估算暴雨洪涝对感染性腹泻的归因疾病负担。预估未来时间段归因于暴雨洪涝的感染性腹泻超额发病数:首先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的关联,得出不同滞后的相对危险度;然后根据未来时间段的气象数据判断未来暴雨洪涝发生情况,结合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的关联强度、未来时间段人口、气温的变化,估算未来归因于暴雨洪涝的感染性腹泻超额发病数。研究结果(1)广义可加模型结果显示暴雨洪涝对感染性腹泻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值为1.241(95% CI:1.029-1.497),而暴雨洪涝持续天数每增加一天,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增加4.8%(95% CI:2.0%~7.6%),其效应均在当月达到最大。(2)暴雨洪涝对感染性腹泻的潜在影响分值为0.194,洪水期全人群的感染性腹泻年平均归因疾病负担强度为0.00012人年,归因疾病负担强度最高的人群为0-4岁年龄组,其次为5-14岁年龄组以及8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3)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暴雨洪涝对感染性腹泻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值为1.149(95% CI:1.003-1.315),平均气温对感染性腹泻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值为1.023(95% CI:1.003~1.044),最佳滞后期均为1周。(4)预估结果显示同时考虑暴雨洪涝与温度时,RCP 4.5、RCP 8.5情景下2100年怀化市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分别为2195(2031~2309)、2268(2103~2450),比基准年分别增加了5.6%、9.1%。研究结论(1)暴雨洪涝可以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其危害效应在暴雨洪涝来临一周后达到最大,洪水持续时间越长,发病数越高。(2)归因于暴雨洪涝的感染性腹泻疾病负担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脆弱人群如儿童和老人应当得到更多关注。(3)由于暴雨洪涝和温度的变化,未来时间段感染性腹泻发病很可能增加,提示我们制定长远规划,防范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