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海泡石联合钝化修复弱碱性镉污染土壤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197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壤污染的问题日趋凸显。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处于污染状态,所有调查点位中,重金属镉(Cd)的超标率为7.0%。生物炭是一种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的土壤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有很强的潜力。海泡石(Si12O30Mg8(OH)4(H2O)4·8H2O)是一种黏土矿物材料硅酸镁,表面多孔且比表面积大因而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批处理实验,研究了生物炭(稻壳生物炭、玉米生物炭、木屑生物炭)、海泡石单一和复配处理下(稻壳生物炭、玉米生物炭、木屑生物炭、海泡石、稻壳生物炭+海泡石、玉米生物炭+海泡石和木屑生物炭+海泡石,分别标记为:rBC、cBC、sBC、Sep、rBC+Sep、cBC+Sep和sBC+Sep),以期为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中生物炭与海泡石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及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
  (1)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实验的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模型对生物炭+海泡石材料吸附Cd2+的拟合性较好,298K时Langmuir模型拟合的rBC、cBC、sBC、Sep、rBC+Sep、cBC+Sep和sBC+Sep七种材料对Cd2+的吸附过程中,七种材料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4.87、44.66、27.68、28.39、52.56、57.04和52.41mg·g-1,最大吸附量大小排序为cBC+Sep>rBC+Sep>sBC+Sep>cBC>sBC>Sep>rBC。生物炭与海泡石材料对Cd2+的吸附行为属于表面单层吸附。结构表征结果发现生物炭与海泡石材料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有利于其对重金属Cd2+的吸附。三种生物炭材料在吸附Cd2+之前表现出了相似的吸收峰和特征峰,其对Cd2+吸附机理包括沉淀作用,包含碳酸盐沉淀或氢氧化物沉淀,以及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等。Sep表面主要成分为CaCO3,通过O-H基团与Cd2+络合、离子交换、静电作用或羟基配合物的配位和沉淀等机制吸附Cd2+。复配材料兼具生物炭与海泡石材料的特点,在吸附时表现出了更良好的效果,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含沉淀作用、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同时O-H基团与Si-O-Si也参与了吸附过程。
  (2)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三种生物炭与海泡石单一和复配处理修复弱碱性Cd污染土壤,非根际土与根际土壤中DTPA-Cd含量均显著降低,随着钝化剂施加量的增加修复效果更好,且生物炭与海泡石复配处理的效果优于单一材料。当施加0.2%稻壳生物炭+0.5%海泡石时,非根际土与根际土壤中DTPA-Cd含量分别降低了37.2%和36.0%。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有由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更稳定的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的趋势。三种生物炭单一处理时对Cd有效性的钝化效果,表现为玉米生物炭效果最好,其次是稻壳生物炭和木屑生物炭。玉米各部分中Cd含量明显受到抑制,降低了Cd在玉米籽粒中富集的风险。施加钝化材料后,玉米籽粒中Cd的富集系数显著降低,且低积累品种蠡玉16和三北218的籽粒富集系数低于普通品种郑单958的籽粒富集系数。以上结果显示生物炭与海泡石复配材料在钝化修复弱碱性Cd污染土壤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添加单一和复配材料后土壤pH值和电导率值均有所提高,其中稻壳生物炭与海泡石的复配处理下土壤pH增加了0.01-0.17个单位,土壤电导率值增加了6.6-66.8个单位;玉米生物炭与海泡石复配处理使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值分别增加了0.23%-1.68%和5.10%-34.97%;木屑生物炭与海泡石的复配处理使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值分别增加了个0.02-0.19和14.0~51.7单位。同时这些钝化材料施加也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壳生物炭、玉米生物炭和木屑生物炭分别与海泡石复配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6.45%-14.77%、8.23%-13.43%和3.12%-32.00%。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脲酶(S-UE)和碱性磷酸酶(S-AKP/ALP)活性也在生物炭与海泡石的联合处理下有所增加。脲酶活性在稻壳生物炭与海泡石复配施加时体现出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泡石的施加量为0.2%时,土壤脲酶活性在稻壳生物炭的施加量为0.2%时高于施加量为0.1%时,但继续增加海泡石的施加量至0.5%时,脲酶活性反而有所下降,在A2S1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46.86%。在施加0.2%的玉米生物炭与0.2%的海泡石复配处理时,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性达到最大值,其增加量分别为199.12μg·d-1·g-1和5.22μmol·d-1·g-1。这也说明了该配比为缓解重金属毒害土壤酶活性的最佳配比。
其他文献
该试验采用细胞学染色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西瓜GAB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机制,结果表明:1. 除雄药器外,不育株与可育株在生长势、开花坐果及果实生长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2.不育株雄花蕾较可育株小.开花前至开花时,不育株的花药明显小于可育株,且花药不开裂、花药内及表面无花粉;而可育株花药大而饱满,花药开裂,花粉发育正常;3.不育株花药败育始于小
学位
玉米和大豆间作具有优势已经被大量学者的研究所证明,通过利用不同物种间的生态互补作用,达到高产和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然而,在不同施氮量下,对玉米/大豆间作株型可塑性以及与产量和养分吸收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通过设计4个不同的氮施用量的水平,玉米具体的施氮量为:N0(0 kg/hm2)、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大豆
学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如加工业、采矿、冶炼、运输、农业生产等活动导致了土壤重金属污染。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重金属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为19.4%,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在污染修复和安全利用实践过程需要对具体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空间分布和生态风险进行精准识别,然后采取针对性
学位
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必不可少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化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水污染不断加重。吸附法去除水体污染物因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水体污染处理中,但传统吸附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水污染处理要求,故开发新型高效吸附剂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玉米秸秆基生物炭为前驱体,通过磁性Fe3O4与壳聚糖的优化改性,制备出磁性壳聚糖改性生物炭(M-BC-CS)并用于水溶液中重金属铜与有
本研究以板栗壳、菌渣、园林枝权、鸡粪等农林废弃物腐解发酵产物为主要有机原材料,设置了不同配比的人工基质(同草炭、生物炭、蛭石和珍珠岩四种材料),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发芽试验与育苗试验,筛选最优配比,设置CK、NPK、M、1/2NPK+1/2M、1/2NPK+S五个处理,研究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基于农林废弃物替代草炭的研究目标,评价农林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人工基质在蔬菜育苗及栽培上
学位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桑科大麻属,一年生直立草本。大麻素(Cannabinoids)是大麻植物中特有的含有烷基和单萜基团分子结构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目前,已从大麻干中分离出大麻素70多种,主要包括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大麻酚(Cannabinol,CBN)、大麻萜酚(Cannabigero
学位
白浆土是典型的低产土壤之一,具有“酸、粘、重”等特点,多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分布广且面积大,物理构造不良、养分贫瘠是白浆土主要障碍因子。如何针对白浆土理化性质特点,改良其障碍因子,是提高白浆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以发酵过的畜禽粪便和玉米秸秆生物炭混合制成的生物炭土壤改良剂为材料,通过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相结合,分析施加不同用量(0t· hm-2、1.5t·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桑科,大麻属,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大麻素是大麻植物特有的一类酚类物质,由雌性大麻花叶上的腺体合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工业大麻是四氢大麻酚(THC)含量低于0.3%的一类大麻,常用于纤维纺织产业。近年来,随着大麻二酚(CBD)等大麻素重要医药作用被发现,工业大麻医用化栽培模式在我国开始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严重缺乏工业大麻的科学栽培技术。  木醋液是天然
学位
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人体内硒缺乏会引发多种疾病,而硒元素不能由人体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取。大豆是中国第四大农作物,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通过对嫩江市14个乡镇的耕地土壤进行采样,研究了其土壤中硒的含量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外源施硒,研究不同施硒方式对大豆籽粒品质、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为嫩江市富硒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学位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然而土壤中磷含量有限,施磷肥是提高土壤磷素含量的重要途径,但是磷肥施用过量会造成肥料浪费、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黑土作为重要的资源具有养分供应能力强、基础肥力高等特点。研究黑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磷素的演变规律,对磷肥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黑土保护也具有重要贡献。该试验以农业农村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察试验站(1979年建立)为平台,试验选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