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卵巢发育相关基因Tra2和Foxl2的筛选鉴定及特征分析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is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决定和分化是整个动物界里最普遍的生理现象。因此,性别调控机制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甲壳动物在演化过程中位于低等位置,导致该物种存在原始多样化、可塑性强的性别决定模式。同时,甲壳动物雌雄个体在规格上具有明显差异,存在性别二态性现象。为此,研究甲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一方面为生殖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也可为性逆转、单性育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然而,目前除了胰岛素样促雄性腺激素(IAG)在雄性特征分化和功能维持中具有功能效应外,其他关键因子,特别是卵巢发育相关基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亟待深入研究。红螯螯虾,俗称澳洲淡水小青龙,是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红螯螯虾雌雄个体在规格和发育速率水平上表现互异。且相比对虾数以万计的产卵量,红螯螯虾繁殖力低、抱卵量少,存在由于苗种缺乏导致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这也是影响该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在生产上需要更多的雌虾来满足苗种的需求。上述现状表明单性化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红螯螯虾产量和规格,同时也可为雌性缺乏的苗种繁育提供更多亲本。本研究对红螯螯虾性腺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合已有报道,筛选得到大量涉及性腺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其中包括Tra2和Foxl2基因。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同源性和系统发育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基于q RT-PCR技术对Tra2和Foxl2进行了时空表达分析。最后采用RNAi技术研究探讨Tra2与Foxl2基因在红螯螯虾早期性别分化中的作用。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红螯螯虾性腺组织转录组数据库,获得了189456923条高质量原始序列。利用GO、NR、KEGG等七个数据库对红螯螯虾性腺组织Unigenes序列进行注释,总共获得126368个Unigenes。在性腺组织对比转录组文库中,共发现6413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2822个Unigens在卵巢中表达较高,31316个Unigenes在精巢中表达较高。结合已有研究基础,本研究从该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了许多与性腺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包括vitellogenin、IAG、cdc2、Dsx、Tra2、Fem1和Foxl2等候选基因。2)基于转录组数据,利用RACE技术鉴定到了Tra2基因的三种剪接变异体,分别命名为Cq Tra-2A、Cq Tra-2B和Cq Tra-2C。序列分析表明它们都具有高度保守的RRM结构域。用N-J方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Tra2蛋白与罗氏沼虾、中国明对虾和日本沼虾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这三种异构体均在卵巢中高表达。通过对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体长为3cm时期可能是红螯螯虾性别分化的关键期。靶向基因沉默结果显示,CqTra2基因转录水平降低了约85%,且Cq Dsx基因表达水平下调,进一步证实了CqTra2在红螯螯虾性别分化中的作用。3)基于转库组数据注释得到了红螯螯虾Foxl2的转录本,并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其全长,长度为1695bp,共编码564个氨基酸。比对红螯螯虾Foxl2基因与鱼类、哺乳动物、甲壳动物等18个物种Foxl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发现红螯螯虾与虾蟹类具有较高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红螯螯虾与甲壳动物聚为一支,且与克氏原螯虾的遗传距离最小。为研究Foxl2对红螯螯虾性别分化的影响,利用Real time-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oxl2在卵巢中的呈现高表达水平。另外,同样利用q PCR分析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Foxl2表达量,发现在卵巢发育I-V期Foxl2表达水平较高。以上结果说明Foxl2可能是一个与卵巢功能相关和维持雌性化特征的重要基因。最后,应用RNAi技术干扰CqFoxl2基因的正常表达,结果显示性别调控基因Doublesex表达量下降明显;且注射ds Foxl2雌虾的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转录因子Foxl2对卵巢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红螯螯虾性腺转录组文库,通过功能注释筛选到大量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其次,在红螯螯虾中分离并鉴定了CqFoxl2和CqTra2基因,对其结构进行了特征分析。基于q PCR、RNAi技术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证明Tra2和Foxl2参与卵巢发育过程。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甲壳类物种的性别决定分子机制,并为开发单性育种技术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太阳鱼科(Cehtra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其原产地为北美洲,是一种著名的竞技垂钓性鱼类,于1983年从台湾引进至中国大陆进行养殖。因其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病力强、起捕率高和适合集约化养殖等诸多优点,2020年年产量达47.8万t,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良种的
线性混合模型(LMM)能够综合考虑群体分层、家系结构和复杂的样本间亲缘关系等混杂因子,已成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有力工具。同时分析多个相关表型时,多元线性混合模型(mv LMM)不但可以检测一因多效性数量性状核苷酸(QTNs)和同时也可以检测仅控制一种性状的非一因多效性QTNs,即一因几效QTNs。从统计上来讲,多变量分析比标准的单变量分析具有更高的统计效力;从生物学上讲,使用具有高连锁不平衡性的一
作为我国北方扇贝养殖的重要种类,雌雄异体型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因养殖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雌雄同体而备受关注,我们也对虾夷扇贝性腺发育、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探究虾夷扇贝性别形成和性腺发育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功能,本研究首先通过对虾夷扇贝处于生长期和排放期的雌雄性腺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具有性别差异表达的基因Dmrt1和Foxl2,并克隆了c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蟹类,其生长、蜕皮、发育及免疫易受水环境盐度变化的影响。渗透压调节是甲壳动物适应外界盐度变化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其中鳃上皮细胞的离子跨膜转运是渗透压调节的主要途径。micro RNA(miRNA)是一类具有重要功能的非编码小分子RNA,能够从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生物发育、分化以及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已有
草鱼(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在我国广泛养殖。然而,草鱼易患多种疾病,尤其是由ds RNA组成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grass carp haemorrhagic disease,GCHD)影响最为严重。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当年鱼种或鱼苗,具有流行季节长,死亡率高等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是由一种担子菌侧耳属的高等真菌发酵得到截短侧耳素后,再经化学合成得到的氧化延胡索酸盐,对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猪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克雷伯氏菌、志贺氏菌、埃希氏菌等)以及支原体(如猪肺炎支原体、鸡败血支原体)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由于其良好的抗菌效果,同时对动物的生长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用作兽药或饲料添加剂普遍应用于禽畜养殖中。体外研究表明,延胡索酸泰
光照(包括光质、光强和光周期)对鱼类的行为、摄食、生长和内分泌系统等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适宜的光环境有利于鱼类生存,而不适的光照条件会对鱼类产生胁迫。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尤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车间,应用不同光照来调控养殖动物的摄食行为、生长性能以及缓解集约化养殖带来的应激状态等相关研究屡见报道,而对于罗非鱼在不同光质条件下的生长、生理响应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则鲜有研究。罗非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经济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是我国淡水养殖最具代表性品种,过去几十年中其产量快速增长。草鱼是我国传统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其产量已达到550多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18%左右;大口黑鲈由于生长迅速、肉质鲜美,也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品种,近年来更被誉为“第五大家鱼”,养殖总产量高达40万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作为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在天然水域主要摄食水草,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青草类饲料应该是最符合草鱼营养的需求以及有益于草鱼机体健康的食物来源。但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里几乎不添加青草类饲料原料。另一方面,养殖一线草鱼体内脂肪蓄积现象和肠炎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前期本课题组发现单纯饲喂草鱼皇竹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转录组中微卫星序列(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文蛤转录组SSR中,单碱基重复的数量最为丰富,有3001个;其次为三碱基和四碱基重复,分别为2254和2200个;二碱基重复1052个;五碱基332个;六碱基最少,仅13个。文蛤转录组SSR共包含26个重复基元,其中优势基元最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