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佛像的分类与造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tbtb5518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汉以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隋之前,周武帝灭佛毁寺,581年隋文帝执政,恢复佛教,并下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隋文帝谓“我兴由佛法”,诏文有谓“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佛教因此大行。开始了我国佛教艺术的又一昌盛时期。 隋王朝统一全国后,虽然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造型式样,石佛造像的造型特征还具有区域性风格的变化。各个地区不同造像风格也不同,按区域分类由东至西可以分为山东地区、河北地区、山西地区、河南地区以及陕西地区。其区域性同时代性同时存在发展。隋代的石佛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原北部地区,长安、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在佛教及佛教造像方面起到了中心的作用。金铜佛像的变化样式也会与石佛造型的样式相互影响,有的金铜佛造像就像是石佛的翻版,但是金铜佛按区域划分就比较困难,不是每个地区都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而且有记载的遗留的资料又比较少。所以本人按照一尊金铜佛中的造像数量将其分类为:复合式、三尊佛、双身佛及其单体佛。 隋代石佛造像与金铜像特征基本相同,造像形式变化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前期主要是相对北齐、北周的风格对比而言的。东部地区多承袭北齐风格,与北齐相比隋代造型体躯特别是肩部变得开阔,有体量感。腰部略收细,但仍然直立僵硬无动态,腹部略向前凸,从侧面看整体显得扁平,并有弧度。帔帛不强调外张,这是隋代造像风格的新气韵,璎珞多流行“X”型、“U”型,石佛东部地区还流行斜挎于肩部,装饰风格有简略与复杂两种形式。西部地区多受到北周时期的影响,但与北周相比,体态略为柔软,带动感,更能代表所谓隋代造像形式的时代特征。隋代璎珞繁复华丽,多流行“X”型及“U”型的二重璎珞,或“U”型璎珞,并饰大佩,帔帛多在腹前及膝前呈二重“U”型。隋代后期到唐代初期腰部扭曲更大,但还带有僵硬感,形成了盛唐时期体躯三道弯的雏形。 造像的数量方面,同样风格的造像开皇年间远远多于仁寿、大业年间。而且几乎为小型造像,一直延续到唐初。 在隋代造像的复兴热潮中,涌现出了一批成熟洗练、形式完美的作品。创造出形象朴素典雅,装饰繁丽的艺术风格。在造型艺术方面从静态转向动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的研究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背景,以牙人牙行为主题.牙人是传统社会交换中买卖双方中间人.牙行既是牙人行业组织,又是牙人经纪场所.牙人牙行在前现代中国社会十分普遍,几乎
本论文是在学习社会学的基础上,通过对烟草行业与整个社会的综合性具体进行研究后,充分利用所学的社会学有关知识及基本观点,综合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及基本
新时期,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形成和发展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和中介,而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又是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思想前提。因此,两个教育的结合对大
通过对湖南省龙山县坡脚乡土家族聚居地报格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作者对该村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描述和研析。 通过劳动工具、住所、饮食、服饰、交通与通讯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来
不同族群如何和睦地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之中,这是人类政治实践所提出的一个严肃课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回答。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本文的研
新社会史的研究,强调“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通过实证研究,重现聚落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文尝试从笔者在长乐三溪村收集的历代碑刻和访谈资料出发,结合地方文献,重建该聚落在当
人类学研究的空间不仅指自然地理和人类建构的环境,也包括人们在其中活动而构成和运作出来的社会关系、文化习惯、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等空间类别。本文通过对中国蒙古族游牧理
随着人力资本逐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在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对其进行批判和吸收。人力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2%,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社会。老龄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