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教育是研究儿童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特定时期儿童的精神风貌。延安时期的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教育处于动荡的三四十年代,为各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为培养革命的后备力量、新中国的接班人做出了一定贡献。它们是联结儿童与革命的重要纽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炮火中成长的一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又反映出儿童参与历史建构的过程。然而当下已有研究对延安时期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缺少整体性研究。由此,本论文主要以延安时期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教育为切入点,结合特定时期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对二者进行概况梳理并作整体性阐述,有助于我们返回历史语境,揭示其存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期对当下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为当下儿童文学及其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是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阐述了延安时期儿童文学及其教育产生的背景。一是战争环境。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统一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的战略,强调发挥文艺和文化教育对于实现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为了为长期抗战准备后备力量,为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培育人才,中国共产党格外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二是新教育制度。延安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即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三是延安文化。延安文化以延安为中心,是在对五四新文化、左翼革命文化、苏区红色文化承继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具有包容性,集延安革命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于一体,对延安时期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章首先对延安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按文学体裁进行梳理并评述,展现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总体风貌。延安时期儿童文学在艺术手法和审美建构上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反映根据地和解放区战争、生产、生活等风貌,反映边区儿童生活情态;对战争背景下儿童群体的现实关怀。再者,延安时期的儿童文学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理想”,亦即对于儿童的集体想象,儿童自然的成长状态往往被赋予隐喻性的意义,儿童由不成熟发展至成熟象征着民族国家的发展,从而建立起与民族国家话语之间的抽象关联。第三章结合延安时期儿童教育的基本主张,以小学国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探究儿童文学教育的呈现方式及其反映出的基本特征。小学国语教材作为联结儿童与革命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宣传与教育的双重功能,除抗战教育之外,尤为重视劳动教育,注重对儿童劳动素质的培养。再者,教材编写趋向“儿童化”,一切从边区儿童的实际出发,编写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教材内容更趋向于儿童文学化,选录诗歌、童谣、谜语、寓言等,寓教于乐,体现了延安时期教材编写者对实现小学国语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一种探索。第四章对延安时期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教育进行总体阐释。延安时期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教育是应时代潮流产生的,是抗战文化和教育的体现,是处理儿童与民族、政治之间关系的实践,其呈现出某些共性的追求,即体现现实性与民族性、以教育和宣传为旨归、彰显与传承民族精神。当然,二者都存在诸如政治功利色彩浓厚等历史局限性,其体现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对当今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教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现实性和民族性奠定了延安时期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教育的整体基调,尽管存在诸多历史局限性,但其为战争年代儿童的成长教育、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了解30-40年代延安时期的儿童文学与新儿童文学教育,有助于我们抛开时代情绪,客观认识延安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历史意义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助于我们借助儿童群体走进中国的历史。